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6年第36期
编号:11174824
慢性乙肝长期抗病毒治疗策略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21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6年第36期
慢性乙肝需长期治疗,现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长期治疗策略,长期治疗中耐药的管理,长期治疗“疗程”的探讨
     慢性乙肝需长期治疗

    近年来,随着乙肝防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关于慢性乙肝治疗目标和治疗终点的讨论也逐渐深入。早期广泛使用的肝功能指标已被认为是对临床结局缺乏预测作用的中间指标,而更受关注的是慢性乙肝最终结局——肝硬化、肝癌及其相关死亡。

    在此基础上,国内外纷纷就慢性乙肝的治疗达成共识,对我国尤其具有指导意义的是,2005年版的亚太慢性乙肝治疗共识,以及2005年底发表的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在这些指南中都特别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为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近来新的数据表明,HBV复制水平与最终的临床结局如HCC、失代偿性肝硬化密切相关。治疗的首要目标应是抑制HBV复制,减轻坏死炎症反应,阻止纤维化进展,延缓肝硬化进程并预防并发症,如HCC。彻底清除HBV是最终的治疗目标,但无论是新一代核苷类似物还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亦或免疫调节剂联合抗病毒治疗,都难以达到这个终极目标。

    根据可操作性可将治疗分为三阶段: ①HBV复制得到抑制,肝脏坏死炎症减轻,纤维化稳定或逆转,但仍存在再活动危险;②持续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获得有效的免疫应答,大部分被感染肝细胞得到清除,对于HBeAg阳性患者则发生HBeAg 血清转换,病情出现反复的风险较低;③HBV复制受到完全抑制,HBsAg出现阴转或血清转换,肝脏坏死炎症病变完全消失,患者无乙肝再活动风险。

    当前被批准用于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如拉米夫定等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通过治疗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治疗的第一阶段目标。但若要获得有效的免疫应答,如HBeAg血清学转换仍需较长时间,在治疗前ALT水平较高的患者中亦是如此。

    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HBe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是一个重要的治疗终点。HBeAg阳性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48周,HBeAg血清转换率约为30%,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核苷类似物治疗1年的HBeAg血清转换率为20%~3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9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