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6011
预防中风谨防走入误区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24日 光明网
     中风的高危因素包括无法干预的危险因素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两种。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属无法干预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吸烟、高脂血症等因素则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果能把高危因素部分或全部消除,人们发生中风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实践证明,消除高危因素确实可以使部分人免受

    中风之苦。专家提醒,预防中风谨防走入8个误区。

    误区一: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导致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小中风无关紧要。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 http://www.100md.com
    误区三:药吃多少跟着感觉走。有的人每晚仅服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但仅服1片。其实,目前国际公认的肠溶阿司匹林用量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2~3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

    误区四:用药品种越多越好。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往往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也有的病人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误区五:只管服药不检查。常有些患者使用抗凝药,不注意监测。因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偏瘫的患者多见于心房纤颤,这类病人要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 百拇医药
    误区六:少服几次药没关系。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所以,建议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家庭醒目处作为备忘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3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误区七:瘦人不会发生中风。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专家对3975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后得出结论: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

    误区八:中老年人才易发生中风。虽然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事实上,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在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中,最年轻的脑血管病患者仅29岁,30~45岁的中青年患者明显增加。专家提醒,生活中人们若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有效地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同时注意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戒烟限酒,发现预警信号及时就医等,3/4的脑血管病是能被控制的。,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