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87731
带着感动,一路走来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2日 05年 智慧公社第四期2005.11 25周年特辑
     【团队志】

    处于这个团队中,我们用心去感受她,用笔墨去记录她。

    进入报社两年多来,除了团结、智慧这样的字眼,在这个团队中,我发现更多的是感动。

    2005年7月,在开往山水城桂林的火车上,我和赖强手里拿着驻地记者会所有参会嘉宾的名单,嘴里数着每位嘉宾的姓名笔画,笔画总数是25画的(简体繁体亦可),打上记号,他们都将是记者会晚宴上的幸运奖得主。

    当时,这是为了配合报社25周年庆推出的余兴节目,晚宴上嘉宾们兴致勃勃数笔画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感谢李太老师的好创意,让记者会的所有嘉宾第一次这么深刻地记下了一个重大信息——《医药经济报》芳龄25了。确认大约有15人会获得幸运奖之后,我和赖强又饶有兴致地数起了当时在火车上的同事的名字笔画,“啊!我的名字繁体正好是25!”我很不淑女地尖叫起来,“我今年还是25岁呢!”原来,我与《医药经济报》同岁。
, 百拇医药
    纯属巧合,毫无现实逻辑,而我依然因为这个巧合一度兴奋了许久。报社大家庭,是自己毕业后一直呆着的地方,2年多来,大家庭的关爱一直默默将我感染。

    什么叫做团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同甘共苦”吗?经历告诉我,这四个字远不能用来形容一个优秀的团队。进入报社两年多来,除了团结、智慧这样的字眼,在这个团队中,我发现得更多的是感动。

    我想我是幸运的,在进入社会的当口,能结识《医药经济报》。来到南方所实习的第二天,就有还不熟识的同事热情地叫我去爬白云山。那天,因为工作原因我比同事们迟10分钟到达白云山脚,慌张地跳下公车,看到大家热情地朝我挥手,我想那是记忆中自己来到南方所第一次有的小小感动。

    800多个日子,弹指一挥间。我经历了种种事,接触了种种人,这个时常让人感动的团队,伴随着我的成长。团队是什么?她任何时候都不会让其中的成员觉得孤立无助;她每次都能及时站出来,指明其中成员前行的路,奋进的方向;她会给予所有可以发挥专长、敢于尝试的成员有学习、施展才华的天地;她不仅在工作上,也能在生活上给其中成员慈母般的呵护……
, 百拇医药
    如果可以,我希望用很多文字对《医药经济报》这个知识团队里的很多人说N次感谢:

    林所。还在办公室工作的时候,林所在等电梯的短暂几秒钟里,对我说过“前台工作很重要,千万别小看”。我借助前台的窗口,有机会在最短的时间里知道了当时全所人谁是谁,谁在哪个部门,我想这是进入一个单位最先必须知道的常识,也为自己日后在跨部门沟通时做了最初的铺垫。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忙碌的林所可能已经忘掉的情节:我曾经送外卖到他桌前,已经快12点半,林所还在盯着文件,他没顾得上看我一眼,但很亲切地说了声“谢谢”。

    陶所。她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天到晚不断在办公室里进进出出,永远忙碌。直到有一天,她向坐在通联部的我递了一份作者邮件,那是一个很老的作者发来的,也许他的思想早已跟不上《医药经济报》发展的需要,但陶所依然很耐心地指点我给他写一封真诚的感谢信。当时通联部主任冬虹姐刚刚离开,我还没来得及学会如何去做通联,陶所很及时地给我上了一节活生生的通联课。现在想来,团队里的任何人都可能是自己的老师,不管他是忙碌的领导,还是身边的同事。
, 百拇医药
    赖赖。刚到通联部不久,她上班比我忙碌,直到有一天下班后,我的msn图标里冒出了她吐舌头的表情。那是赖赖第一次私下主动和我打招呼,她的方式很特别。我们开始闲聊起来,这个看上去很酷的同事,原来有这么率真的一面。在报社,第一次有了朋友的感觉,真的很好。

    包子李。他在报社的时候,曾做过我的临时领导。作为领导,虽然只是临时的,他不很了解我,但给了我充分的自由任由我去摸索,自己去寻找高效做好工作的好办法。他教会我很多实在的东西,一次我在msn上感慨:“你真厉害啊。”“哪里,我只是半桶水。”“你工作这么长时间才半桶水?”“是啊,争取在未来10年内装满。”“那我才是几滴水吧?”……也许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觉得需要再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别别。这个当了妈妈后比以前更细心的通联主管,毫不夸张地说,她手把手一路把我“带”过来。虽然在通联部呆了3个多月,这个和内部外部沟通的活,我还是没法得心应手,于是别别给自己揽了个事儿:从现在开始的一个月之内,凡是有任何工作上的问题,哪怕芝麻绿豆大,只要我吃不准,就可以问她。于是,我厚着脸皮折腾了她整整一个月,通联的基本技巧,就这么折腾着掌握了,一直让我受益匪浅。
, 百拇医药
    开心依然。她是我在编辑部里的第一位领导,但也许用老师来形容她更恰当。对着一个从未有过编辑经验的我,她在纠正我的种种编辑错误时从不忘用心地鼓励。和她相处,没有让人感觉她高高在上,慢慢熟识起来,发现这位开心依然生活着、工作着都是那么开心而有热情。

    笔落到王军身上了。这位成天在外奔忙的资深记者,是否还记得他对一个初出茅庐者的友情帮助——同事笨笨走得有些匆忙,我就这么接手了“终端透视”版,多怕被开个“天窗”!那简直是恶梦。外面的作者稿件到位需要一段时间,明天就要出版,该怎么办?“我向你打包票,明天一早,上我邮箱一定有稿。”面对这个比我大很多的并不熟识的记者,我心里七上八下。明天怎么过?他没有放我鸽子,他的文章保证了我所接手的第一个“终端透视”版正常出版,那是2004年3月12日。团队是什么?她其中的成员,让我感到承诺真的是金。

    荷花。接手“营养健康”版的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话题,荷花平时说话不多,在msn上悄悄跳了出来,无数个营养健康的话题,有她很多很多的功劳。
, 百拇医药
    胡医生,在某一次把我“抓”进办公室,拿着我那贫血主题的版面告诉我“营养健康”版该换个轻松的风格了,不能像本教科书。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是自做编辑以来惟一一个C级版,一个非常需要的C,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时尚路线。好的团队,需要有好的领队人适时为我指路。

    挂牌牌,刚荣任母亲的她来到采编二部。有什么就可以说什么,这是她的作风。我的困惑,都可以向她大倒苦水,倒过之后,她能给我一壶清泉,让我很平静。一个毫无保留地教会人许多东西的地方,能说这不是一个优秀的好团队么。

    许大叔,这位做了“乡村”版后自诩为“大叔”的同志,他几句求稿语飘过来,呵呵,没几个记者忍心拒绝……

    团队精神体现在哪里?在细节上。

    无处不是团队的影子。记得7月里拿了个报社的普利策奖,其中有评语说我成功主持了记者会晚宴,完成房务工作,别的不说,光是晚会上国外广告的好创意,正是正午同志的好提议。

    没有团队,个体微不足道。我的个人领悟是,一个能让人时常感动着的团队,才能让其中的成员更有智慧,也更团结。

    医药经济报2005年 智慧公社第四期2005.11 医药经济报25周年特辑, 百拇医药(文=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