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2273
等待“降价”的脚步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2日 2006年智慧公社总第六期(2006.6)
     这样看来,此时报料无论从操作上还是价值上都尚“未到火候”。于是,这份“草案”暂时蛰伏了……

    一直在等待一个契机,这次终于等到了。

    年初,国东手里得到一份发改委拟订的抗微生物类药品的价格调整草案,这份草案有十几页,罗列了几百种抗微生物药详细的调价幅度。我相信,任何一个记者掌握了这样的“料”后,都会开始大量分泌肾上腺素。

    “等等看,只要调价一有新动向,就把它报出来”。是时,各家媒体关于第18次药品调价的第一轮报道刚刚过去。夸张一点讲,媒体轮番狂轰滥炸之后,各种有关调价的信息无论有价值与否,凡是能写的都写了。《医药经济报》亦是如此。这样看来,此时报料无论从操作上还是价值上都尚“未到火候”。

    于是,这份“草案”暂时蛰伏了……

    一个多月后,4月24日下午临近下班,我在网上点击着当天的新闻,无意中看到一个政府网站转贴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对部分药品生产成本进行调查的通知》。从网站的权威性和文件的规格都提示这条信息是真实的,但从文件落款时间看已经是十几天前的事了。遍搜网络之后,没有见到任何媒体有报道,我确定,这是刚刚公布的一个“新东西”。
, 百拇医药
    这个线索在25日一早采编一部的选题会上被确定为重点选题。大家讨论认为,这是发改委关于调整药品价格的又一个大动作,并可以借此了解18次调价新的进展。会上决定国东和我负责采写,并作为第二天头版头条刊发。

    事实上,选题会结束距离第二天出报已经只剩半天的时间了,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这半天时间内完成一个选题的深度采写。而按照以往惯例,一篇深度报道的采写往往需要1~2天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说到这就不得不提,类似此次这样紧迫的采写任务在采编一部并非首次,尤其是今年,在保持报道“深度”优势的同时,抢线索、抢时效已经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很多报道是在出报当天才到编辑手里,因而造就了不少独家报道。比如,小康关于OTC定价权下放的跟踪报道见报后,立刻引发了大众媒体关于这一消息的后续集体轰炸,甚至有媒体记者直接打电话向她了解具体情况。

    书归正传,25日下午,凭借着丰富的人脉资源国东迅速完成了采访,获取了大量独家信息。据说采访中,一个重要采访对象现在已经退休在家,仅凭名片上的电话根本找不到本人,因此其极少在媒体上“露面”。恰恰国东是圈内为数不多的知道这个采访对象住宅电话的记者之一,通过这个采访对象我们得到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 百拇医药
    25日下午5点,采访内容、从各种途径获得的最新信息连同那份等待“契机”的价格草案一起汇总到我手里。“把这些都写到报道里去,应该会很好看”,国东说。

    与此同时,同事小贺也提供了一个关键线索:一个证券分析师同样在关注这个消息。之所以说关键,是因为后来这个证券分析师不但成为我们的采访对象,也成了报道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MSN的名字成了报道的标题,他本人成了报道的“引子”。

    26日早晨8点,经过几遍修改,一篇“含金量”颇高的报道终于在我的笔记本里定稿,此时距离出报时间还剩1小时。完成了采写接力的我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PS:按照本期策划,本文的原定题目为“紧跟‘降价’的脚步”,写完本文后,偶认为“紧跟”似乎已经不能准确表达文章的意思和偶们的愿望,或许此时“等待”更能反映一个专业报记者的职业素养。)

    医药经济报2006年 智慧公社总第六期(2006.6), 百拇医药(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