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诊断标准 > 正文
编号:11260721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6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71kb)。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6-1995

    前 言

    国际上将流行性出血热(EHF)与流行性肾病(Nephopathia epidemica,NE)等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hndrome,HFRS)。HFRS是由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中某些病毒引起和由某些啮齿动物携带传播的一类自然疫原性疾病。在我国流行的是EHF,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其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其传播主要通过与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融。EHF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对降低病死率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研究所、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干、杭长寿、陈化新、张成文。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出血热(EHF)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工作人员对EHF病人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2 诊断原则

    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判断进行诊断,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3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史

    发病在EHF疫区及流行季节,或病前两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病前两月内有与鼠类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3.2 临床表现

    3.2.1 早期症状和体征:起病急,发冷,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

    3.2.2 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病例。

    3.3 实验室检查

    3.3.1 血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3.3.2 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显微血尿、管型尿。

    3.3.3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见附录A。

    3.3.4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见附录A。

    3.3.5 从病人血液白细胞或尿沉渣细胞检查到EHF病毒抗原或EHF病毒RNA,见附录D。

    3.4 病例分类

    3.4.1 疑似病例:具备3.1及3.2.1。

    3.4.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2.2,3.3.1,3.3.2。

    3.4.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3.3.3,3.3.4,3.3.5中的任一项。

    4 预防原则

    采取以防鼠灭鼠及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抓好人间和鼠间的疫情监测,及时报告疫情,见附录B。

    4.1 防鼠灭鼠

    灭鼠应与防鼠紧密结合。搞好环境卫生及卫生整顿,清除鼠类栖息活动的隐蔽场所,开展以药物杀灭为主,居民区及其周围地区为主的灭鼠措施,在流行高峰期半个月前开展一次突击性灭鼠活动。根据疫区不同类型(家鼠型、姬鼠型、混合型)确定灭鼠重点,一般春季重点在居民区灭鼠,秋季重点在居民区周围及野外灭鼠。

    4.2 野外作业工地及生活区的预防措施

    进入前对施工区及宿营地区进行流行病学特别是疫源地的监测,施工期内做好防鼠灭鼠工作,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4.3 个人防护

    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以减少受感染的危险;对高发病区人群及对其他疫区高危人群接种疫苗。

    5 治疗原则

    抓好"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措施及发热期的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预防性治疗(预防低血压、少尿期出现)。通过综合性抢救治疗措施预防/控制低血压休克、肾功能衰竭、大出血(三关),做好抢救治疗中的护理工作,见附录C。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流行性出血热血清学诊断方法

    A1 应用IgM捕获ELISA法检测EHF IgM抗体

    A1.1 原理

    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利用抗人μ链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捕获待测血清中的IgM,然后加入特异性抗原和酶标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加底物显色。显色程度与特异性抗体中的IgM抗体含量呈正相关。以待检血清与特异性抗原和阴性(对照)抗原反应()D值的比值,作为判定IgM抗体反应的标准。

    A1.2 材料

    a)聚苯乙烯塑料板:40孔或96孔板,U型。

    b)可变微量加样器:20μL和100μL各一支。

    c)抗人IgM(μ链):鼠抗人IgM(μ链)单克隆抗体或羊抗人IgM(μ链)多克隆抗体。

    d)抗原:阳性抗原:细胞培养EHFV灭活抗原或基因工程表达抗原;

    阴性抗原:未接种病毒的细胞培养抗原或无外源基因的相应表达系统抗原。

    e)抗IgM阴性或阳性对照血清。

    f)辣根过氧化物酶-EHF单克隆抗体标记物(HRP-McAb)。

    g)包被液:0.1mol pH9.6的碳酸盐缓冲液(Na(下标始)2(下标终)CO(下标始)3(下标终))3.18g,NaHCO(下标始)3(下标终)5.88g,加蒸馏水至1000mL。

    h)洗涤液(×10):0.2mol pH7.4 PBS-T(Na(下标始)2(下标终)HPO(下标始)4(下标终)·12H(下标始)2(下标终)O 51.6g,NaH(下标始)2(下标终)PO(下标始)4(下标终)·2H(下标始)2(下标终)O 8.7g,NaCl 76g,Tween-20 5mL,溶解至1000mL)高压后使用,临用前10倍稀释。

    i)稀释液:上述10倍稀释的PBS-T液,含5%牛血清。

    j)底物液:临用前取柠檬酸磷酸盐缓冲液(pH5.0)(柠檬酸10.2g,Na(下标始)2(下标终)HPO(下标始)4(下标终)·12H(下标始)2(下标终)O 36.8g,加水至1000mL)。

    k)终止液:2mol/LH(下标始)2(下标终)SO(下标始)4(下标终)。

    A1.3 检测步骤

    a)用0.1 molpH9.6的碳酸盐缓冲液稀释抗人IgM(μ链)单克隆抗体(或羊抗人IgM(μ链),包被聚苯乙烯塑料板,每孔100μL,4℃过夜(或37℃ 2h)。

    b)弃去包被液,用洗涤液重复洗3次,甩干。

    c)加待检血清:将血清用PBS-T液稀释100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7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