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诊断标准 > 正文
编号:11260699
黑热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6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2kb)。

    黑热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6-199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黑热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疫区专业机构开展黑热病防治工作和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黑热病患者的诊治。

    2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寄生虫学检查和血清免疫学方法,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

    3.1 黑热病

    黑热病通过白蛉叮咬而传播,主要病变发生在内脏,少数特殊病例则以皮肤损害或单纯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分别称皮肤或淋巴结型黑热病。狗也可患此病,称犬内脏利什曼病,是我国山丘地区黑热病的主要动物宿主,当地人的感染大多来自病犬。

    3.1.1 黑热病流行区内的居民,或在白蛉季节内(5~9月)曾进入流行区居住过的人员。

    3.1.2 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脏呈进行性肿大,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白细胞计数降低,贫血,血小板减少或有鼻衄及齿龈出血等症状。

    3.1.3 在骨髓、脾或淋巴结等穿刺物涂片上查见利什曼原虫,或将穿刺物注入三恩氏(NNN)培养基内培养出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详见附录A)。

    3.1.4 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PVC薄膜快速ELISA,间接血凝(IHA)等方法检测抗体呈阳性反应;或用单克隆抗体斑点-ELISA(McAb斑点-ELISA直接法)或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法)以及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电泳转移印斑试验(EITB)检测循环抗原呈阳性反应(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1.1,3.1.2条。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条。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1.4条。

    3.2 皮肤型黑热病

    3.2.1 多数病例在数年或十余年前有黑热病史,也可发生在黑热病病程中;少数患者无黑热病史,为原发性病例。

    3.2.2 在面、四肢或躯干部有皮肤结节、丘疹和红斑,偶见褪色斑,白细胞计数可增至10000/mm(上标始)3(上标终),嗜酸性粒细胞常在5%以上。

    3.2.3 从结节、丘疹处吸取的组织液或皮肤组织刮取物的涂片上查见利什曼原虫。

    3.2.4 McAb dot-ELISA法检测循环抗原呈阳性反应

    疑似病例:具备3.2.1,3.2.2条。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条。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2.4条。

    3.3 淋巴结型黑热病

    3.3.1 病人多发生在白蛉季节内由非流行区进入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黑热病流行区(荒漠、山丘地带)居住或旅游的成年人中。

    3.3.2 颈、耳后、腋窝、腹股沟或滑车上的淋巴结肿大如花生米至蚕豆般大小,较浅,可移动。肝脾不肿大,嗜酸粒细胞增多。

    3.3.3 从肿大的淋巴结吸取组织液涂片检查或从淋巴结的组织切片上查见利什曼原虫。

    疑似病例:具备3.3.1,3.3.2条。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3条。

    4 处理原则

    4.1 治疗(详见附录C)

    4.1.1 黑热病

    4.1.1.1 初治病例:

    斯锑黑克(五价葡萄糖酸锑钠)六日疗法:成人总量120~150mg锑/kg,儿童总量200~240mg锑/kg,平分6次,每日肌肉或静脉注射一次,6天为一疗程。斯锑黑克三周疗法:成人总量133mg锑/kg,儿童总量200mg锑/kg,平分6次,每周肌肉或静脉注射2次,三周完毕一疗程。此法适用于体质差或病情较重的患者。

    4.1.1.2 经一疗程未愈或复发病人:斯锑黑克的剂量应在六日疗法的基础上加大1/3,改用八日疗法进行治疗。

    4.1.1.3 对锑剂有抗性的病例,任选以下一种方案:戊脘脒4mg/kg每日或隔日肌肉注射一次,总量为60mg/kg;羟脒芪每次2~3mg/kg肌肉或静脉注射,总量为85mg/kg。

    4.1.2 皮肤型黑热病

    斯锑黑克六日或八日疗法,连续2~3个疗程。戊脘脒疗效较好,每次4mg/kg,肌肉注射,总量为60~80mg/kg,一般即可治愈。如皮肤损害仍未完全消失,可再给予一疗程。

    4.1.3 淋巴结型黑热病

    斯锑黑克剂量和疗程同4.1.1.1。

    4.2 预防

    4.2.1 消灭病犬:山丘地带的黑热病流行区,应及时使用寄生虫学检查和血清免疫学方法查出感染内脏利什曼病的犬,加以杀灭。在病犬较多的地区,应动员群众少养或不养家犬。

    4.2.2 灭蛉:在仍有黑热病流行的平原地区,经监测如媒介白蛉的密度较高,应使用杀虫剂于白蛉季节初喷洒住屋和畜舍。在山丘、荒漠地带在白蛉季节内查见病人后,可用杀虫剂喷洒病家及其四周半径15m之内的住屋和畜舍,以歼灭自野外入侵室内的白蛉。

    4.2.3 防蛉

    使用蚊帐、蚊香,燃点干燥的野艾烟薰驱蛉;不露宿,提倡装置细孔纱门纱窗。在山丘地带的黑热病疫区内,可在白蛉季节内用杀虫剂(如溴氰菊酯等)喷淋犬体,以杀死或驱除前来刺叮吸血的白蛉。夜间在荒漠地带野外的执勤人员,应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擦驱避剂。

    附录A

    病原学诊断

    (补充件)

    A1 病原检查

    A1.1 髂骨穿刺

    A1.1.1 病人侧卧,露出髂骨部位,用手指确定髂骨上棘,将该处周围皮肤用碘酒及酒精消毒,一般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A1.1.2 穿刺针的大小,视病人年龄不同而异,婴儿及幼童用20号穿刺针,年龄较大的儿童及青年可用5cm长的18号腰椎穿刺针,成人用17号穿刺针,均需经压力蒸气灭菌。

    A1.1.3 以髂骨前上棘后约1cm为穿刺处,先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竖起,使与水平线成70°~80°,穿过皮下组织及骨膜后,即能觉出针头已触及骨的表面,可用旋转式的动作,将针尖钻入骨内。

    A1.1.4 按病人年龄大小及胖瘦不同,穿刺的深度为0.5~1.0cm,由浅入深,只要放手后针不斜倒,表示针尖已入骨内,可将针轴拔出,接以2mL或5mL注射器,抽得骨髓后,应立即将穿刺针拔出,将骨髓制成涂片以便检查。

    A1.1.5 骨髓涂片制成后让其自然干燥,用记号笔编号。染色前先用甲醇固定,将吉氏液以水配制成3%的稀释液,染色30min,或在2mL水中加吉氏液3滴,滴在涂片上,染色20min。然后用流水轻轻冲洗晾干,即可用光学显微镜(油镜)检查。

    A1.2 淋巴结穿刺

    A1.2.1 一般均选择腹股沟部位,其他部位的淋巴结如属肿大,亦可用作穿刺。

    A1.2.2 淋巴结肿大处的局部消毒后,用洗净的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一个淋巴结,向上提起,并使其固定于两指之间,注意穿刺部位不得污染。右手取高压消毒的针头,先穿过皮肤,然后刺入淋巴结内,待数秒钟后即可将针头拔出,无需用针筒抽吸。

    A1.2.3 将针内的淋巴组织液射在玻片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