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98452
81岁的“新闻主持人”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19日 《当代健康报》 2006.10.19
     在石家庄,有一位81岁的老人,每天坚持在公园里向群众义务“说”新闻,或是国际要闻,或是国内大事,说者娓娓道来,听者兴趣盎然……

    “夏氏新闻联播”

    长安公园,是位于石家庄市闹市区的一个开放式街头公园。在这里,每天早晨7点半,晨炼完的人们都会自动聚集到公园西北角的小广场上,多的时候有200多人,听一位8旬老人给大家说新闻,6、7年来,这已成为长安公园一个固定的风景。

    说新闻的老人叫夏永安,今年81岁了,精神矍铄,满面红光,每天他在广场上一出现,立刻就会被人们围到中央。这时夏永安会把手中的资料夹放到台阶上,轻咳一声,夏氏新闻联播就开场了。

    “今天我讲一下美国威胁要打伊朗,因为伊朗老不忘造原子弹;进藏列车马上要开通了;咱河北省招考公务员的事……”

    老夏说的新闻次序一般是先国际,后国内,然后是省内市内的新闻。内容很广泛,但除了头几条是“大家应该知道”的国际国内大事外,新闻大部分内容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新闻数量并不固定,大约30条左右,时间也没准儿,有时候半小时,有时候碰到大家感兴趣的新闻,老夏就会多说些。虽然是“新闻联播”,老夏的新闻里可没有什么官话套话,国际国内的大事到了他嘴里就成了家长里短,成了街坊唠嗑。
, http://www.100md.com
    夏大爷台上讲得精彩,台下听的人也不含糊。听众中有一位李大爷边听边认真地记笔记。“这些经老夏精挑细选的,新闻‘含金量’不少,观点新鲜,见解深刻,我的视野跟着开阔了不少。”李大爷的笔记已记了厚厚的几十本,他说自己记笔记,可不是单纯为了自己,而是要回去讲给一些因残疾无法前来的老人听。

    从业余到“专业”

    夏大爷“说新闻”始自1999年。那年春天,美国悍然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连着几天,公园里晨炼的人们开锅似的讨论这件事,一时间说什么的都有,后来形成了意见不同的几派,互相激烈辩论。

    从一开始,夏大爷就是这场辩论的“主力”,到后来,他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信息,准确的分析让大家折服了,“老夏有道行”,大家说。人们不再互相“抬杠”,而是凑到他跟前听他摆事实,讲道理。一来二去,夏大爷成了大家的新闻来源。而老夏也就从业余变成专业了,每天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始说新闻。
, 百拇医药
    为了做到这些,老人每天都要做大量“家庭作业。”他每天都要收看两小时以上的电视新闻节目,每当看到他认为是“热点”的新闻,他就赶紧拿笔记录下来,他每天还要阅读好几份报纸,用红笔把一些感兴趣的新闻勾出来,边勾边在纸边上写上简单的批注。

    然后就是编辑新闻稿了,他把初步筛选出的新闻一条条抄写整理出来,再写上自己对每条新闻的感触和评论,常常要忙到深夜,早上起来,还要收看早间电视新闻补充“新料”,一直忙活到7点临出门前,这一天的工作才算收工。而从公园回来,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说新闻给生活带来了新天地

    为了每天早上半个小时的“节目”,7年来老夏付出的是不分寒暑的忙碌,但老人乐此不疲。老人说他得到的远远多于付出的。

    首先是身体好了。老夏有心脏病,前些年发作的很频繁,就在老夏刚给大伙说新闻的时候,因为说到美国“就上火”,说着说着病就犯了,还当场叫过几次救护车。这几年,他觉得自己身体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眼睛也不花了,心脏病也好多了。”老夏笑呵呵地说。在刚开始的时候,老夏写字手都发抖,几乎拿不住笔,现在一天写上几千字也没事了。

    每天大量的看书读报,讲新闻评新闻,对老夏来说也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保持自己大脑青春不老的法宝。“以前我看事情想问题也有钻牛角尖的时候,现在面对这么多人,必须站到客观的立场上,全面地看问题,不然不能服众。这样一来,很多事情自己也就想通了。”老夏感慨地说。(文/华夫),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