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网友评论
编号:11261693
评论:告别中医与数典忘祖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23日 经济参考报
    最近,有人以“文化进步”与“科学”的名义,在网上发起“告别中医中药”行动,受到了卫生部门的驳斥和制止。应该说,在这个中医中药举步维艰的多事之秋,这样的驳斥和制止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可贵的。它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蔑视和抛弃中医中药无异于数典忘祖,保护和光大中医中药确实更加任重道远。

    “告别”者认为,数百年来,中国传统医学没有任何进步。应该承认,中医的确错过了16世纪的化学医学革命,也错过了19世纪的生理医学革命,而且眼看也要错过正在兴盛的基因医学革命。同样起源于草本医学的西医,正是凭借这几次重要的机遇迈向了新生,奠定了如今难以撼动的地位。在笔者看来,这确实是中医的一种遗憾,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缺陷,也是由历史的主客观局限所带来的一次文化停滞。但是,不能因为如此,我们就蔑视和抛弃它。能够让一个民族繁衍数千年的一种医学,怎么可能没有长处呢?事实上,由于文化的割裂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我们今天尚不能完全吃透和掌握中医的深邃内涵,像“精”、“气”、“经络”之类的谜团,我们至今就没能完全解开。在这样的情况下谈“告别”、谈弃用,未免太不认真,太不科学,也太不负责任。

    “告别”者还认为,中药动辄以几十味药相互配伍,追求以各种“污物”、“毒物”和“异物”入药,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很不“人道”。古代中药确实尽可能多地利用了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包括现代人认为“污秽不堪”的东西,这是古人认识水平和科技能力的局限。但这种做法,恰恰体现了“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五行生克”的儒道精神,恰恰是把人类真正当作了自然界的普通一员。“取之自然、归之自然”的用药机理,也正是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滥觞。几十年来,中医中药其实也在不断扬其精华,弃其糟粕。比如,一些稀缺药引已逐渐为一些常见物种所取代;比如,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就很好地解决了中药疗效慢和“污”、“毒”的问题。对这种变化,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的境遇存在如此大的差别,有历史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现实的原因。笔者曾经总结过,行业管理西医化、产业布局边缘化、人才培养格式化,是中医中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尽快解决诸如外行领导内行、研发投入不足、医师“流水线成才”、行业标准西化等问题,同时加快古医书、医方的研究、整理和筛选进程,完善中医师的执业标准和从业环境,提高中医师的社会地位,尽快促成中医中药的现代化,那么,各种对中医中药的怀疑和蔑视自然会冰消瓦解。

    从另一角度看,在各种产业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中,对中医中药这种历史遗产的处理方式也很有示范意义。与其把中医中药推倒重来,不如利用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全球影响力,创造一个优秀的中国文化品牌,这难道不是一条更快捷、更有效的“中国创造”之路吗?

    所以,我们只有光大国粹的责任,没有抛弃遗产的权利。, 百拇医药(叶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