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 2006年第11期
编号:11295668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药物治疗并文献资料复习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6年第11期
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病因;药物疗法,,],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病因;药物疗法,1消化性溃疡的病因,2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参考文献]
     [摘要] 消化性溃疡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病之一,各种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遗传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均可诱发或促进本病的发生。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抗酸分泌药物与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混悬液、胶态次枸橼酸铋)等联合应用可有效地治疗消化性溃疡病。应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三联7天治疗可有效地根治幽门螺杆菌和促进溃疡愈合。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病因;药物疗法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约10%左右,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两者的比例约为1.56~5.6∶1。

     1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存在许多种学说,但都不能单独解释溃疡发生的全部。以下因素与本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1.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 近年来认为,Hp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70%~90%以上的胃溃疡、95%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检出Hp。Hp致病机制涉及炎症、免疫、泌酸、氧化等多方面,有毒力因子、细胞因子、自由基、毒力基因等多种致病因子参与。Hp可分泌尿素酶、黏蛋白酶、黏液酶、溶血素、脂多糖、磷脂酶、乙醇脱氢酶、神经氨酸酶等。目前认为,Hp致病的基本过程是胃黏膜受到Hp感染后,在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下出现局部炎症反应及高胃泌素血症,生长抑素合成,分泌水平降低,胃蛋白酶及胃酸水平升高,引起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导致溃疡形成。周海港[1]报道消化道出血患者的Hp感染率为57.97%。所以凡有Hp感染的溃疡,均需抗菌药物联合治疗才能根治和防止复发。

    1.2 环境因素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理环境差异。在我国南方高于北方,城市高于农村。一般在秋冬和冬春之交是消化性溃疡高发的时期,说明气候改变也是诱发溃疡病的因素之一。吸烟可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血管收缩,诱发胆汁反流,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溃疡形成。

    1.3 不良习惯 长期吸烟可使胃酸分泌过多,胆汁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还可抑制胰腺分泌HCO-3,中和胃酸能力降低,胃黏膜中的前列腺素含量降低,减弱其对胃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吸烟者感染Hp的几率增多,溃疡愈合缓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11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