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营销.药店
编号:11317494
勿与趋向相乖离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30日 《中国医药报》 2006.11.30
     为减少流通环节,医疗机构打算从药品生产企业直接采购,甚至打算自建或共建药品配送中心。这看起来像一个“新生事物”,其得失利弊有待实践检验。虽然在一般公众眼里,医疗机构的要务乃是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逐渐理顺医疗价格使之趋于合理;但在药价虚高日久而整治效果欠佳的特殊背景下,作为医药产业链重要一环的医疗机构如此“主动出击”,似不宜轻率否定。

    不过,以为药价虚高的祸根在流通环节过多,可能有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之嫌。从理论上说,流通环节越少,则药品加价的环节就越少,药价下降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是可能的,而流通本身及其衍生的成本是不可能被取消的。医疗机构可以从厂家直接购买药品,但药品不会自己长脚走到医疗机构,药品流通及其成本由此不可避免。由于避开了流通企业,那么,流通主体及其成本担当只能在厂家或医疗机构之间发生。而厂家完全可能也完全可以规避这一成本,它们对直销的热情早已丧失,而更乐意把销售事务委托给经销商。这样一来,医疗机构在绕开流通企业的同时,很可能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流通主体。问题是,医疗机构自己或与他者合作重建一个流通企业,花费巨大的投入是否划算?更重要的是,医疗机构所属的流通企业能否比市场上的同类企业做得更好?

    但这恐怕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医疗机构介入药品流通业,从形态上看,是对医药不分业管理现实的一种强化。进而言之,除了生产环节,医疗机构实现了对药品其他环节的覆盖。这种医药自成一体、内部封闭循环的结构,显然可能构成对其他流通主体的排斥。而且,由于医疗机构本身的系统优势,这种排斥往往是有效而有力的,因此很可能由此削弱来自市场应有的竞争。而在一般意义上,外部竞争压力的减弱,使医疗机构很难生发遏制药价虚高的内在动力。

    也许上面所说的一切都还只是一种主观臆断,但显而易见的是,医药分业是势所必然,发展专业化基础上的现代流通业也是一个大方向。由此不难看出,医疗机构无论以何种方式介入流通业,都难免呈现出与这两种趋向相乖离的态势。文/江城子,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