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17365
性味(上)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4日 《中国医药报》 2006.12.04
     神农氏尝百草,先分有毒无毒,再分寒热温凉,为药物、食物定性。继之,鼻嗅腥臊香膻臭五气,口辨酸苦甘辛咸五味,为其定味。这是以人为本认识自然的方法,根据人体对药物的感觉、反应,判定药物的性质。就像一束光线穿过三棱镜分成七色一样,化深不可测、纷繁复杂为简单明了。以复杂未知的人,对复杂的未知的药,得出简单可见的结果,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中医重视药的性质,轻视药的作用。因为药性是恒定不变的,而药效则是因人、因时、因地会改变的。察其性而知其用,了解掌握了药物性质,就会预测在不同病理条件下的药物作用。这和“用药如用兵”、知人善任是一个道理。同时也避免了为了追求明确药效而去发现、制造剧毒药物。就像我们知道了麻黄的性热、味辛的性质以后,碰到外感风寒高烧体痛的病人,可用它发汗解表,止痛;遇到内聚阴毒,疮口破溃的病人,可用麻黄通阳活血;碰到风寒束肺,哮鸣咳喘的病人,可用它宣肺平喘;碰到水湿内停水肿的病人,可以用麻黄来提壶揭盖,通利水道;而在出血、自汗、气血上冲、咽喉肿痛等状态下,是绝对不用麻黄的。

    遗憾的是,现代中医盲目跟从西医的理论,舍弃传统理论的精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