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14724
糖毒性对β细胞功能的影响及中药的干预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48期
     第一作者简介:赵昱,主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生。2005年取得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及β细胞功能研究。

    胰岛β细胞功能状况是维持正常血糖或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决定性因素。葡萄糖是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生理调节剂,当β细胞不能适应内环境变化、维持正常血糖时出现血糖增高,持续高血糖对β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NGSIS)及β细胞分泌产物的比例均有不利影响,并加重胰岛素抵抗,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称之为葡萄糖毒性作用。

    近年来,对β细胞功能保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我们课题组运用中药开郁清胃颗粒对不同血糖水平患者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组人群β细胞功能的变化,从而了解葡萄糖毒性作用对β细胞功能可能存在的影响及中药开郁清胃颗粒是否具有降糖减毒、改善不同血糖水平患者的β细胞功能(特别是早相胰岛素分泌功能)的作用。
, 百拇医药
    开郁清胃颗粒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集古人和其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而成,组方为北柴胡、白芍、黄芩、清半夏、枳实、大黄。通过多年临床观察我们发现此方具有较好的降糖、降脂和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并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β细胞功能。通过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的研究证实:开郁清胃颗粒通过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加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升高IGF-1和胃动素水平来起到降糖、降脂的作用。

    为观察开郁清胃颗粒对不同血糖水平人群的β细胞功能的影响,我们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做如下观察:将受试者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PBG)分为3组。第1组:7.8≤PBG<11.1mmol/L;第2组:11.1≤PBG<16.7mmol/L;第3组:PBG>16.7mmol/L。观察62例糖代谢异常患者在开郁清胃颗粒治疗前后体重及腰臀围、血糖、血脂、胰岛素敏感指数等指标的变化并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数据(0分钟、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5点)评估β细胞功能:计算Homaβ细胞功能指数(HBCI)、糖负荷30分钟胰岛素增值与30分钟血糖增值的比值(ΔI30/ΔG30)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NSAUC)。
, 百拇医药
    研究结果表明开郁清胃颗粒具有明显的降糖、降脂作用,其作用是通过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实现的,糖毒性、脂毒性的下降使β细胞功能特别是早相胰岛素分泌功能有所恢复。

    本研究发现β细胞功能在不同血糖水平条件下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糖耐量减退(IGT)及2型糖尿病(2DM)早期胰岛β细胞功能处于代偿期,由于胰岛素抵抗的存在,在反馈刺激的作用下,可以使血浆胰岛素水平升高,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而当血糖浓度超过一定界线,此时高血糖可以暂时性抑制胰岛素分泌,而当高血糖改善后,胰岛素分泌功能随之改善;但当高血糖持续存在时,胰岛β细胞长期过重负荷,则出现功能衰竭,血浆胰岛素水平呈低平曲线,此时β细胞功能的恢复比较困难。通过本实验观察到PPG>16.7mmol/L为高糖抑制胰岛素分泌的重要界线。

    开郁清胃颗粒是根据多年的临证实践总结而成,我们在临床中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肝及脾胃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即肝气郁滞、脾气虚弱、胃肠燥热,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开郁清胃颗粒由大柴胡汤加减而成,主要药物组成是柴胡、黄芩、黄连、清半夏、枳实、大黄等。原方出自《伤寒论》。方中以柴胡、黄芩疏泄少阳郁滞、宣透邪热;枳实、黄连、大黄疏泄胃肠、清泻阳明邪热;清半夏与大黄配伍,辛开苦降、开畅中焦。开郁清胃方中辛苦合拟,育有辛开苦降之法,是“升降乃治法之大机”延伸,用于治疗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而致的糖尿病为我们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辛则升清,苦则降浊,辛开苦降调畅中焦大气、宣泄三焦气机,全方配伍可疏肝郁、清胃热、肠热、健脾胃从而使气机升降有序,气化正常,气、血、津、液等体内物质代谢(糖、脂肪等)归于正常。
, http://www.100md.com
    中药对β细胞早相分泌功能研究尚待深入。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不全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两个最主要因素,胰岛素抵抗只有在β细胞功能不全的基础上才引起发病。正因如此,对β细胞分泌功能的研究和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研究发现:糖调节受损(IFB和IGT)及2型糖尿病的早期就已出现β细胞分泌功能损害,尤其是一相、早相胰岛素分泌消失或下降。我国2003年初引进胰岛素早期分泌时相缺失理论,对恢复早相胰岛素分泌的研究及其意义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早相分泌具有中药的生理意义。早相分泌极小变化明显影响其后血糖水平,相同量的胰岛素分泌,早相出现较晚,降糖作用较小;早期相越早,越能减少负荷后葡萄糖的升高,更好抑制肝糖产生,餐后血糖越接近正常。应用增加后相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必须使胰岛素分泌量是促早相分泌的胰岛素量的2倍,才能达到相同的降血糖作用,且易导致晚期低血糖。

    本研究运用中药干预糖代谢异常患者,观察此药对早相分泌功能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I30/ΔG30与OGTT2小时血糖(PPG)浓度相关性明显,符合早相分泌缺陷是决定餐后高血糖的重要因素之一的理论。本药对PBG<16.7mmol/L患者的早相分泌有较好的改善作用,PPG下降明显,当PBG>16.7mmol/L,早相分泌受高糖毒性影响,恢复较困难。

    通过本研究表明保护β细胞功能,特别是早相分泌功能对控制餐后血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早采取有效手段降糖减毒对保护β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和进展意义重大。, http://www.100md.com(赵昱 北京中医药大学 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