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现代名医名方 > 朱良春
编号:11314169
仁心仁术朱良春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7日 文汇报
     朱良春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儒里镇一户书香门第,为朱熹公第二十九世裔孙。少时因病在家,翻阅中医书籍,从此走上学医救人之路。病愈后,朱良春拜御医马培之后人马惠卿先生为师,后师从上海名医章次公先生。出师时,章次公先生赠“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十六字,从此成为朱良春一生的行医准则。

    医乃仁术 以身尽之

    朱良春从医70载,平生所处虽偏于东南一隅的南通,但他的弟子们都骄傲地称:“当今中医居地区一级,而影响及于全国者,朱老一人而已”。超越区域限制,独树一帜,声誉遍及海内外,“朱良春现象”令人深思。著名医学家颜德馨教授曾说:“尝论当今为医之道,发扬须与继承结合,才可维护中医之主体思想。既须多读,尤须多看。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能诊病,要愈病,又要总结经验,著书立说,更要讲课传道,能说善辩,具备能看、能写、能说的三种本领方为良医。门人有难色,请例示范,我举第一位即为朱良春教授,他当之毫无愧色,只是说明景仰之深云耳。”(见《医学微言》序言)这是客观的评价。
, http://www.100md.com
    记者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专程赴南通北濠山庄朱良春家住了一个星期。

    濠河还未清醒,早晨5点半,朱良春家的鹩哥鸟儿已被主人的脚步声惊醒了,“你好!”的问候令朱老心情愉悦。他端坐在书桌前审看来自全国各地中青年中医的论文,回复着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求教信和病家的求医信。

    七点半吃完早饭的朱良春穿上白大褂,左边口袋上醒目的“良春中医药001号”字样洗得已有点发白了。每周2次去南通市中医院和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为来自各地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看病,老人自称这是享受生命价值的时刻。

    记者追随朱老去治病,刚到8点,排队的已有近四十多个病人。面对那么多有疾病和心理负担的病人,我听得都晕了,而他一个已近90岁的老人却对每一个病人都那么不厌其烦,用心的诊脉、开方子,做思想开导工作,叮嘱注意事项,人不离座位,一直看到下午一点半,我都累得快趴下了,他虽口干舌燥,但依然那么耐心地面对所有的病人。朱良春七个儿女中,有五个继承父业做中医,他们怕老人看门诊太累,希望他停下来,只要口授身传带徒弟即可,可善良的老人总不忍拒绝远道慕名而来求医的病人。
, http://www.100md.com
    “医乃仁术”,朱良春对医务界少数医生收红包、拿回扣,却安之若素、毫不脸红的现象深恶痛绝。他对记者说起,自己的恩师章次公给予他最大的财富就是教导他“医虽小道,乃仁术也,要以身尽之,方能尽其业,否则罪也。”这一教导他铭记终身,终身受益。

    朱良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丹徒县儒里镇一户书香门第,为朱熹公第二十九世裔孙。上中学时,偶然一场病,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因患肺结核,他辍学在家一年余。闲暇时翻阅一些中医书籍,他竟然迷上了中医,于是立志学医救人。病愈后,父母亲遂其所愿,送他到当时的名医之乡——常州的武进县孟河镇,拜御医马培之后人马惠卿先生为师。在此期间,他熟读了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深深被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所吸引。1936年他考入苏州国医专科学校,1937年转学至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上海名医章次公先生。当时正值抗日烽火连天,朱良春一人在外学习,生活十分艰辛,幸遇名师章次公先生同是镇江人,对这位同乡学子十分关心,介绍他每天上午到当时的上海世界红十字会慈善医院为难民诊病,半工半读。在此期间,章次公先生悉心指导,倾囊传授,下午让他侍诊抄方,晚上常常带他出诊,这使他诊治技术突飞猛进。
, http://www.100md.com
    1938年朱良春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拟返乡设立诊所,开业行医,临行前向章次公告辞,章师谆谆告诫:“章氏家风,是朴实无华,要养其志,毋暴其气;要敏于事,而慎其言。开业行医,走向社会,面对病员,是一个医生的开始,一定要兢兢业业,谦虚谨慎,继续学习,刻苦钻研,在实践中提高,在总结中创新;要‘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融会贯通,才能有所创新,不断前进。”随后将一方寿山石印章赠于朱良春:“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章师指着印章说:“这16个字,要永远牢记,身体力行,作为临床实践,济世活人的座右铭和做人的准则,才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好医生。”

    首张“考卷” 名噪全城

    22岁的朱良春怀着行医济世宗旨回到南通。老天给这青年医生开出的第一张人生考卷是棘手的。

    当时,南通“登革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疫病流行。这种病状是发热、头疼,周身出红疹。西医多用“消治龙”“握姆纳丁”注射,可是效果不佳,而中医认定此乃瘟疫之症。朱良春就用章次公验方治病,抓住主要矛盾,治疫毒,以凉血解毒办法很快收效。一般病人经朱良春诊治,三四天就好起来了。这样由病家一传十、十传百的宣传开去,朱良春很快名噪全城。
, http://www.100md.com
    从此,朱良春诊病就忙得不可开交。他不计诊金,而且对劳苦大众、贫病交迫者分文不收。他同时还与当时的一家药店——瑞成国药店约定,只要盖上朱良春图章的处方,就可以免费抓药,由他统一付费。一般在每年端午节、中秋节和年终结账。

    从此,朱良春的医疗业务更忙了,和中医同道也有了交往。这是1940年左右。那年头,真是“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年代,瘟疫不断,不少人因无钱医治而死。霍乱病蔓延,恶性疟疾流行,朱良春通过门诊、出诊,锻炼了自己。经过这段时间的临床诊病实践,靠了章次公先生宝贵经验的启迪引导,朱良春在名医荟萃之地站住了脚跟,得到更多病家的信任。他白天看病,夜晚读书。遇到疑难杂症,就通过灯下读书,依据多年临床经验,研制出新的药方。

    南通一解放,九分区卫生部长周申晋进城后就召集医务人员开会,成立了南通医学研究会,朱良春被选为常务委员兼中医组组长。自此,朱良春的医学研究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对中西医学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 百拇医药
    无私传授 奉献验方

    朱良春在实践中,使用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许多新方,为医疗界同仁所推崇。他对实践中得来宝贵经验毫不保守,和盘托出,奉献同道。张海峰教授曾赞叹说:“本乃不传之秘,竞能公于世,是仁者之心也”。

    朱良春对风湿病有独到经验,八十年代曾提出“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入络,久必及肾”和“顽痹从肾论治”的观点,研制“益肾蠲痹丸”,行销海内外,是目前对类风关骨质破坏具有修复作用的唯一中药制剂,治愈类风关、强脊炎等不计其数。他被中医界誉为治疗风湿病的“南朱北焦”,南朱指朱良春,北焦指北京焦树德教授。此外,还善治疑难杂病。上海有一合资公司副老总患上了恶性淋巴瘤,皮包骨头,头发掉光,医院发出病危通知。经朋友介绍,邀请朱老前往诊疗。朱老多次奔波于沪通之间,病人不能进水,就通过灌肠的办法用药。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治疗,病人病情稳定下来,3年后完全恢复。

, 百拇医药     针对近年来肺结核发病率逐年上升现象,朱良春特向国家献上对治疗肺结核具有显效的“保肺丸”等经验方。

    身为医学家的朱良春还是一位广开生源的教育家。1945年,年方28岁的他就创办南通中医专科学校,自编教材,自筹资金,培育了数十名中医人才。这些门生大多是贫困的农村好学者、生计茫茫的失学青年,跟随朱良春学习攻医后,大多成了闻名一方的医生。多年来,他先后培养了不少好学的后生,成为教授、学者,如《中医杂志》原副总编,现在英国牛津讲学、诊病的朱步先,香港浸会大学教授何绍奇等。他应邀外出讲学,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五次去日本、三次去新加坡讲学,法国、马来西亚也留下他的医迹。他在古稀之年还积极参加江苏省智力支边团远赴云南等边远地区,为贫困群众看病,为基层医务人员授课,他走一路留下一串治病救人、培育后人的佳话。近几年,他还先后为广东、河南、浙江等省中医院培养了一批高徒。

    抗击“非典” 良方迭出
, 百拇医药
    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朱良春为抗击非典、治愈重症患者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广东省中医院有一位77岁老翁,在手术后并发“非典”,昏迷不醒,汗如雨下,四肢冰冷,脉细如丝,十分危险。医院用尽中西医方法治疗,仍未逆转,来电咨询,朱老认真分析后指出:厥症有阴、阳之分,此老翁厥症为阴厥,建议使用温性的苏合香丸治疗。一语道破真谛,病人服药后立竿见影,疗效立显,苏醒后不久就痊愈出院了。朱良春深厚的临床辨证用药功力迅速在当地传为美谈,“非典”流行的香港等地医院纷纷来电咨询中医中药方法。中医中药在抢救“非典”病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2003年7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为表彰朱老在抗击“非典”中的杰出贡献,特授予他“中医药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

    在南通,传承中医的“朱家军”治病救人的“仁心仁术”,医德医术医品在老百姓间口口相传。朱老的孩子中老五朱婉华现为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所长,长女朱胜华、二女朱建华、次子朱幼春、幼女朱建平都是在医务界独领风骚的骨干医生。“朱家军”祖孙四代25人中从医者14人,大家齐心协力为中医的承上启下在传递着接力棒。由朱良春倡办的“虫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全家人的努力奋斗下也在南通举行了揭牌仪式。为救治众多的风湿病患者,又积极创办“良春风湿病医院”,于9月21日开诊。“朱家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中医创新之路。
, 百拇医药
    心急如焚的呼吁

    面对中医经典、中医人才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断流失的现象,朱良春心痛心酸心不安,发出心急如焚的呼吁。

    经典是基础 师承乃关键

    朱良春认为,如果把中医当长城一样保护起来,中医就彻底完了。长城是历史遗迹,现在失去实用功能了,但中医五千年来一直在用,今天和未来仍在发挥作用,所以立足点要在继承和发展上。中医要想真正继承发展,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综观历代名医的形成,都是先读主要医籍,打下理论基础,然后拜师临证、领悟辨证识病和立法用药的技巧。“所谓‘后继乏术’,包括抄书之术,是乏凭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而能治病救人之术”(匡调元教授语)。朱良春青年时拜章次公为师,跟随临证抄方,遇关键环节,章师点拨一下,启迪很大。

    当前对望诊、脉诊具有真功夫者已渐寥寥。不少中医检查病情,全靠西医化验、扫描技术。朱良春认为一定要克服轻临床和重西化的倾向。中医首先讲究的是扶正去邪,治病求本,也就是《内经》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好中医不仅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还能治疗疑难杂症,能“辨”疑不惑,治“难”不乱,化解疑难病为可辨可知,发挥中医药的卓越疗效,取得广大病员的信赖,这是造就一代“名医”的必具条件。朱良春提出名医的标准,一方面是临床实际技术要好,辨证论治水平高;另一方面,医德医风很重要,要严格要求自己,平等对待贫富病人。
, 百拇医药
    朱良春说,解放前,私人开业的医生必须兢兢业业诊疗每个病人,否则会丧失名声,影响生存。在这种形势下,逼迫医生不得不认真钻研,勤于琢磨,所以解放前中医成才的较多。而现在由于医疗体制的改革,还未臻完善,中医人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他希望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的关心中医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更好的发挥所长,为人民健康作更多贡献,多出人才,多出成果。

    到处种药材 管理需强化

    “道地药材,遵古炮制”,从古到今都很强调。现在的药材市场化了以后,却到处引种,引发各种质量问题。

    朱良春告诉记者,过去川贝母出在四川,现在各地都大量引种生产。药材的生长与气候、水质、地质都有关系,现在打破地域各地生产,药材质量下降。加上引种的中药还施化肥、农药,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更可恶的还有假中药上市,有经验的老药工能分辨,而现在老药工也日渐减少。朱良春举例说,人工培养的“地鳖虫”,为了增加分量,出卖前大量给地鳖虫吃麸皮,吃得肚子大大的,再晒干。这样分量重了,但中药质量不保证。天麻、冬虫夏草等常有假药发现,过去用药只要五分、一钱,现在一开就是15克~30克,加大剂量才有疗效,也增加病人负担。
, 百拇医药
    一些日本商家现在到中药真正的产地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等山多的地方采购野生的药材,他们出高价收这些药材,回日本制成中成药就倾销到中国来,还倾销到世界各国去。他们拿中国的“六神丸”去掉一个雄黄,加了人参和熊胆,变成治心脏病的“保心丸”,一年的产值六亿美元,相当中国中药输出的总量。德国的药厂也到中国大量收购银杏叶,制成治疗冠心病的药向全世界倾销。

    朱良春痛心地说,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希望国家重视药材种植管理问题,哪些药适合南方生长,哪些药适合北方生长,应该固定下来,有计划地抓药材质量,强化管理。在制药工艺上要保护知识产权,不能完全用管西药的程序来管中药制剂,这样才有利于开发中药新品种,使中药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治病求良效 悟性最重要

    中医历经几千年,靠的是治病有良效。用“起死回生”来形容朱良春的医术并不为过。不少被医院宣判了“死刑”的病人,被朱良春硬是从死神手中拽了回来。朱老说,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只要辨证明确,用药得当,就会有疗效。疑难杂症大多是可辨可治的。关键是加强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时灵活运用,不断探索总结,找到“证”的本质,明析客观规律,才能有的放矢,药到病除。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讲辨证、西医讲辨病,朱良春认为两者应结合起来。“辨病”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准确地确定下来,但在辨病的同时还要辨证。即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症制宜”,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让朱老痛心的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本领,在不少医生手中被渐渐丢掉,现在有些中医变成了辨病治疗:病人一来,先去验血、验尿、做B超检查,然后对号入座找找中医书里有什么成方可以治疗此病,或开中成药完事,根本没有真正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更谈不上中医的悟性。悟性是通过艰辛刻苦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掌握客观规律,才能心领神会,融会贯通。

    朱老同时也郑重地指出:“我从医70年,虽有所获,但对部分疑难杂病,目前还是感到棘手的,有时是‘望病兴叹,爱莫能助’,甚感愧疚。”他认为《内经·灵枢》所说:“其未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是说明既生斯疾,必有斯药,是我们尚未掌握某种有效疗法,启示我们应该深入探索,刻苦钻研,当有所得,因为学海无涯,医无止境。所以他虽年届九十高龄,仍然精勤不倦,孜孜求索,希望能够攻克顽症痼疾,为患者多尽一点心力,多尽一个医生的天职,这就是朱良春教授的仁心、仁术之精髓。
, http://www.100md.com
    采访手记

    中医是以人为本的医学,“仁心仁术”是中医的最高境界。

    一门学问要流传,靠传承。中医是人类文明史中的长城。

    在有些人眼里,中医是只啼鸣的公鸡,你啼天也亮,你不啼天也亮。

    可在我心中,中医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真正开始认识中医,源于记者在三十岁出头时得了一场“血液病”。西医诊断为绝症,走投无路时朋友介绍我认识北京西城区中医院院长屠金城医生,年届八十岁的他为我把好脉后,眉头一皱。我的心一抽,只听他轻轻的说了一句:“我会把你的病翻过来,不要怕!”我在他的医院住了四个多月,吃了他一年的中药,再复诊时,他欣慰地吐出一句:“姑娘,你创造了奇迹!”奇迹是屠金城医生创造的,不是我创造的,我比谁都明白。
, http://www.100md.com
    我觉得多活一天都是捡来的,也一直想对医学大家屠金城医生报答恩情,可惜他已仙逝。而今,我碰到了有口皆碑的令南通人都自豪的当代中医大家——南通市中医院原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创始人朱良春医生。今年虚岁九十的他虽白发谢顶,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仍沉潜治学,弘扬岐黄,扶持后学。

    朱良春身为中医临床专家,擅长用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有“虫类药学家”之称,弥补了“华佗无奈小虫何”的缺憾。高超的医术、仁爱的医德创造了闻名遐迩的“朱良春现象”,1987年国务院授予他“杰出高级专家”称号。

    中医事业让朱良春的生命得到了最大的张扬。中医药学,从黄帝制九针论医明理,神农尝百草化毒为药,到仲景华佗济苍生,金元医学流派纷呈,明清医家治温病,源远流长不断发展。记者曾于去年6月受朱良春邀请,参加过在南通举办的“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听到了邓铁涛、朱良春等十几位中医名家,以徒讲师评的新形式,为近200名中医后学毫无保留地传道、授业、解惑。他们的共同心声是:“学我者,必须超过我!”今年的教师节,朱良春海内外的弟子们纷纷来信来电表示要举行仪式庆贺老师90岁生日。朱老却去信告之:今年虚度九十,不搞奢侈的庆贺活动,以一本80万字的新著《朱良春医集》作为从医70载的自省与汇报,将于9月下旬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百拇医药(周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