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81368
本土研发的无奈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8日 《医药经济报》 2006.12.18
     我国的药研成本正在直线上升。直接原因是,跨国制药巨头不断将药物研发工作转移到中国来。这给资金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国内制药企业带来极大压力。有人惊呼:用不着几年,国内企业可能再也无法进入制药领域的高端环节,只能给跨国巨头打工了!

    产生这个结论的逻辑是这样的: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后,以优于国内企业的薪酬吸引开发人员加盟,提高了药品研发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并不仅仅满足于符合国内的药品审评标准,还自我要求达到国际通用的更高的审评标准。他们不惜在研发过程中主动采取增加试验组别、提高试验要求等做法,试图以高标准的结果来影响中国药品监管部门提高门槛。

    由此以来,药品研发的系列成本将随着标准的提高一路上扬。

    乍一听,研发人员待遇好了、药品审评标准严格了以及由此带来的研发整体水平提升了都应是值得兴奋的。更多优秀的人才将流入这个行业研制出更好的药品,推动中国制药工业早日与国际接轨。于个人于产业,都是一种有利的趋势。

    然而,这里面也存在需要斟酌的问题,如药品标准有高有低,如何设定标准?用什么限度来衡量?在现阶段制定的标准是不是应该既保障药品安全又考虑国情?在以化学基础研究为支撑的现代制药工业领域,国内企业无疑是后来者,与发达国家的大型制药公司差距往往以十年计。假如在起步阶段就完全以国际标准来制定我国的药品标准,国内企业必将落得还未与国际巨头在市场上碰头,就已被高高的标准壁垒挡在外围的命运。

    事实上,每个发展中国家在民族弱势工业的发展中,都会考虑在一定过渡期内对国内企业给予某种程度上的保护。中国在过去一直这么做,在药品标准的制定、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药品价格方面,国内企业均能得到较好的政策呵护,因此也获得了快速发展。

    眼下,中国入世的过渡期已结束,药品市场将完全与国际融为一体。跨国巨头处心积虑,做好了大举进入全球最有潜力的市场的准备。携资本优势将制药行业的门槛提高到仅有少数人有能力进入,无疑是最符合其长远利益的动机。当然,在开放的环境下,各种市场化的竞争手段都无可厚非。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政府与跨国制药公司之间越来越频繁的利益博弈面前,中国还需尽快扶植国内制药工业。尤其在竞争最为有效的资本工具方面,不仅需要政府在制药工业基础研究上加大科研基金的财政拨款,也需要尽快推出国内企业的市场化融资渠道,让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在被大型跨国制药公司吃掉之前找到更好的出路。, 百拇医药(刘正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