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肝胆疾病 > 肝病并发症 > 酒精性肝病
编号:11324348
肝脏微循环障碍学说:酒精性肝病发生机制的新诠释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60期
     李健 牛建昭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形态系

    王传社 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在我国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部分地区调查发现,其发病率在5.2%~11.4%之间,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约有1/4的酒精性肝病患者发展为肝纤维化,1.5%~8.0%发生肝硬化,发病率较20世纪80年代前约增加了30倍。

    酒精性肝病的概念 酒精性肝病(ALD)是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减弱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等。

    中西医对酒精性肝病发生机制的认识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与饮酒者个体间遗传特征、性别差异、机体免疫力、饮酒方式、饮酒种类、饮酒量、营养、代谢等多种因素有关,发病机制复杂、病理及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关于酒精性肝病的发生机制尚无明确而统一的认识,较流行的有遗传学说、营养缺乏学说、自由基损伤学说、乙醛-蛋白加合物免疫学说、细胞因子异常学说、内毒素作用学说等。祖国传统医学中没有“酒精性肝病”的病名,但中医对酒及过量饮酒导致肝脏疾病的记载和认识远于西方各国。隋朝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癖病诸候》中所述“酒癖”与现代医学中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症状基本吻合。从《内经》到各朝代的医学典籍也散在分布着古代医家对酒及“伤酒”、“胁痛”、“酒癖”、“酒臌”、“酒疸”等酒精性肝病病因、病机、证候、治则及预后的精辟论述和宝贵治疗经验。这些流传至今的经典、良方对现代酒精性肝病的预防和治疗依然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http://www.100md.com
    肝微循环障碍学说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观察到,酒精能诱发肝脏微循环障碍,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肝窦毛细血管化和窦周纤维化;病生理学上表现为中性粒细胞与肝窦内皮细胞黏附性增高,血管阻力加大,自由基大量释放,出现微血栓和低氧血症。肝脏微循环障碍影响了肝细胞与血液间正常物质、能量的交换,直接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肝窦形态的变化使肝小叶血液灌注受阻,诱发肝门静脉压力升高,因而研究者在大量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酒精诱发肝脏微循环障碍或许是导致酒精性肝病的直接原因。那么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体内究竟发生了哪些病理变化呢?临床检测发现,长期大量饮酒的人血液中脂多糖(LPS)水平明显升高。LPS又叫内毒素,它在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的帮助下与肝窦内的枯否儿细胞(Kupffercell)结合并使其激活。活化后的枯否儿细胞能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多种趋化因子。血液中LPS升高还能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大量黏附于肝窦壁,诱发内皮素-1(ET-1)合成与释放增加。TNF-α和ET-1通过各自的细胞信号途径激活肝星形细胞(HSC)。HSC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是一种静止状态的具有贮存维生素A功能的细胞,被激活后则表现出类似平滑肌的特征,能合成和分泌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单核细胞趋化肽-1(ICAM-1)、炎症因子(IL-1)等,并且活化后的HSC具有运动、收缩和合成胶原纤维的能力。ICAM-1募集大量的白细胞黏附于肝窦内皮细胞上,降低肝窦血流量;IL-1导致肝组织内炎症细胞集聚和自由基升高,引起肝组织内微血管收缩;HSC收缩则使得肝窦内皮细胞的窗孔减少、肝窦体积缩小,致使肝组织末端血管压力升高。在上述有害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肝组织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时,肝细胞呈现脂肪样变性(酒精性脂肪肝),进而大量肝细胞损伤、坏死(酒精性肝炎)……此时,肝脏自我修复和代偿机制启动,大量细胞外基质,如胶原纤维、网状纤维、蛋白多糖、糖蛋白分泌,填充到细胞间隙和组织坏死区并在这些部位沉积下来,形成瘢痕组织(酒精性肝纤维化)。如果酒精性肝纤维化得不到很好控制,最终将恶化为肝硬化。
, 百拇医药
    酒精性肝病的防治对策

    酒精性肝病最好的防治措施就是彻底戒断饮酒和对酒精的依赖。对于酒精性肝病的治疗,西医临床对酒精性肝病的治疗尚无好的方案。中医认为:酒精性肝病具有“气滞”、“血瘀”、“湿热”、“痰浊”等病机特点,在治疗上提倡“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一些经典方,如“小柴胡汤”、“血府逐瘀汤”等在酒精性肝病的治疗上具有较好的疗效。如今一些中成药,如复方861合剂、复方鳖甲软肝片、疏肝理脾片等已经成为临床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常用药。医药专家研究发现,桃仁(有效成分为苦杏仁甙)、汉防己甲素、芍药甙、丹参、冬虫夏草、当归、茯苓、田三七、黄芪、柴胡(有效成分为柴胡皂甙)、葫芦素B、大黄、甘草甜素等单味中药及其单体成分对胶原纤维具有良好的降解作用,其有效成分可以很好地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内胶原酶的活性,减少胶原的沉积,促进胶原降解和重吸收,从而起到预防和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

    总之,我们对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仍处于探索中,很多环节没有完全被揭示出来,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一作者简介 李健,200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形态系讲师,主讲“组织胚胎学”。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病的作用机制。,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