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营销.药店
编号:11345817
旱半夏:资源匮乏 后市走强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28日 《中国医药报》 2006.12.28
     旱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21世纪之前,由于市场需求不旺,不为药市和药商所重视,价格一直走低。进入21世纪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旱半夏的需求开始升温,从2002年至今,连续五年销量增长,拉动其价格持续走强。据笔者对全国17家大型中药材专业市场2002年~2006年旱半夏价格走势的调查显示:2002年,旱半夏全国平均价(下同)为22元~25元(公斤价,下同),2003年为26元~33元,2004年为35元~38元,2005年为39元~46元,2006年为46元~54元,五年间价格翻了一番。

    旱半夏因其连续五年的不俗表现成为药市上的热点品种,同时引起了一些药厂、药企、药商和药农的密切关注。一些资金雄厚的大户在其产新时便开始大量吃进,产地的药农和经销商均在惜售。笔者经调查对旱半夏产销现状及后市走势分析如下,仅供业界同仁参考。

    ■野生资源连年减少

    野生旱半夏的产地主要分布在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江苏、安徽、山东等省,东北与华北地区也有少量产出。
, 百拇医药
    近些年,旱半夏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其价格上涨激发了农民采挖的热情。多年无序采挖、产区自然灾害频繁、农耕面积扩大、开荒伐林及修路、开矿、建房等多种原因,使野生旱半夏生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野生旱半夏产量呈逐年下降之势,上世纪60年代下降至7000吨左右,70年代下降至6000吨左右,90年代末下降至5000吨左右,到了21世纪初只有4000吨左右。2004年后,有专家估算,野生旱半夏全国存量不足3000吨。而2006年其产量只有1500吨~2000吨。

    ■人工栽培发展缓慢

    自20世纪70年代旱半夏家种成功后,历经了漫长的30余载,其产量理应有所增长,但市场调查显示,旱半夏的产量不增反减,2005年~2006年的产量只有1000吨左右。分析原因有三:首先,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加之旱半夏的生长环境、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肥料等诸多种植条件不易掌握,制约了旱半夏的生产。其次,目前旱半夏的人工种植大多采用块茎繁殖,当药材市场上的旱半夏紧缺,价格上涨时,为卖高价,农民就把大部分块茎加工成商品药材出售,种源随之萎缩。同时,旱半夏价愈高,块茎(种母)的价格也愈高,很多农民不敢贸然扩大种植面积。再次,旱半夏连年重茬种植,产量降幅较大,加之受灾减产、种、水、肥、管、加工等费用增加至每亩近千元,农民种植得不偿失,于是纷纷改种其他作物。
, 百拇医药
    ■需求增长库存空虚

    旱半夏药用价值高,应用范围广。性辛、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等功效,是一味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传统常用中药材,为国内外市场所青睐,因此需求逐年增长。我国约有2000余家制药集团(厂)以旱半夏为主要原料生产新药、特药和中成药,大约有500余种;加之各类药材公司、饮片公司、医疗单位、诊所、药店等每年约需4500吨~5000吨。同时,我国港澳台市场每年也大量从内地进货,已供不应求。从国际市场看,我国加入WTO以后,销售渠道拓宽,市场份额增多,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对我国旱半夏需求甚旺,年需量约在800吨~1000吨,其中仅日本一个国家就占有我国旱半夏出口总量的50%以上。日本的210个汉药制剂中有旱半夏配方的约50个,同时,日本还用旱半夏加工药粥、药饮料等保健食品,投放市场后成为抢手货。

    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我国旱半夏野生与家种产量之和约2500吨~3000吨,但国内外市场每年需求量约5500吨~6000吨。缺口之大,在我国常用的500种中药材中位居前列。

    由于产量的短缺和需求的增长,导致旱半夏库存空虚。据了解,全国17家药市的旱半夏库存从2004年起逐年下降,有的药市库存量只有几吨,后市难以为继。由于旱半夏原料短缺,不少药厂不得不减少相关的中成药产量,少量药厂已停止生产有其原料的中成药产品。

    由于野生几近枯竭,而人工栽培发展缓慢,旱半夏产量逐年下滑,但国内国际两市场对其需量却不断增长,供需矛盾尖锐。价格持续走强,已成不争事实,其发展态势短期难以改变,后市价格仍有上行空间。业内人士称,旱半夏短缺三五年内难以缓解,发展旱半夏种植刻不容缓。

    文/丁乡,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