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6年第10期
编号:11328212
耳部血管瘤的诊治(附3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6年第10期
     [摘要] 目的 通过3例典型病例,试以此说明耳部血管瘤诊治中的体会和教训。方法 选择我科收治的3例典型病例。1例局麻显微镜下手术摘除,基底部用刮匙搔刮后,给予三氯醋酸烧灼,碘凡小纱条压迫。换药时,再次烧灼数次。1例局麻下配合应用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摘除肿物。1例给予大剂量激素(口服),同时在局部肿物基底处注射鱼肝油酸钠,效果不佳后,局麻下行耳后动脉结扎术。结果 2例治疗效果满意,随访无复发;1例转院。结论 本病诊断较明确。需注意外耳道血管瘤与炎性肉芽组织相鉴别,以免将中耳及(或)乳突部炎症漏诊。头面部单发小血管瘤的治疗,可配合使用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对于蔓状血管瘤及大型海绵状血管瘤等先天型血管畸形的病变,因其供血丰富,含有众多的动静脉瘘,仅用大剂量激素、硬化剂、冷动、电灼等治疗效果均不满意。而行供应瘤体的血管结扎术仅能做为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做为根治的方法。可先行血管造影,详细了解瘤体的供血情况,然后结扎血管,必要时切除瘤体,并同时做耳廓整形术,可望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 耳廓;血管瘤;动静脉瘘;血管栓塞

    耳部血管瘤多为先天性疾病,常见于儿童,也有少数起源于外伤。临床上少见。自从1993~2003年,我科共收治9例患者,男5例,女4例。儿童6例,成人3例,但先天性8例,起源于外伤1例。现择3例典型病历,加以讨论,试以分析诊治中的体会和教训。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26岁,因“左耳流脓伴沉闷感2天”为入院。入院前3年,患耳曾被树枝刺破,耳道流血,后愈。查体:全身一般情况好,耳廓外观无畸形,双乳突区无红肿,无压痛,左耳道内见大量黏脓血性分泌物。清理后见外耳道后下壁一淡红色肿物,约绿豆大,触易出血,鼓膜窥不清。左耳气导稍下降(约下降15DB)。右耳均正常。双乳突CT扫描无明显异常。入院后予抗感染、消炎及对症等处理后,左耳道流脓止。耳道后壁见一淡红色肿物基底广,无包膜,触软,易出血,鼓膜完整。诊断:左耳道血管瘤。在局麻显微镜下手术摘除,基底部用刮匙搔刮后。给予三氯醋酸烧灼,碘凡小纱条压迫。换药时,再次烧灼数次。创面结痂脱落愈合。肿物病理报告:左耳道血管瘤。随访3年无复发。

    例2,患者,男,9岁。自幼起,始发现左耳垂见一淡红色肿物,随年龄增长而增大,今要求手术治疗。体检:全身情况好,左耳垂部见一淡红色肿物,约2.0 cm×2.0 cm,皮肤呈红褐色,触柔软,似有波动感,穿刺抽出血性分泌物。诊断:“左耳垂血管瘤”。给予必要的常规术前检查后,在局麻下配合应用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手术摘除肿物,术中见血管丰富,出血量不多,创面愈合佳。术后病理报告:耳垂血管瘤。随访2年无复发。

    例3,患者,男,35岁,因“渐进性右耳廓增大30年,局部出血3天”入院。诉儿时起即发现右耳廓呈紫红色(延及耳后皮肤),且较左耳大。后随年龄增长,耳廓亦无痛性、渐进性增大。入院前2年前,右耳廓背部逐渐出现结节样物,触软。3天前,就诊本院门诊,给予结节内注射鱼肝油酸钠,后结痂脱落出血而收入院。体检:全身情况好,右耳廓畸形增大。约左耳廓2倍大(4.8 cm×8.9 cm,平均厚约2 cm),轮廓尚清楚。皮肤呈暗红色,整个耳廓随血管搏动而跳动。耳廓背面见4个结节隆起,触柔软,最大者约2.5 cm×2.5 cm×1.0 cm,表面附有血痂。右耳后皮肤亦呈紫红色,约3.0 cm×5.0 cm。但未闻及血管杂音。左耳廓无畸形。入院诊断:右耳廓巨大血管瘤。给予大剂量激素(强的松30 mg tid口服),同时在局部肿物基底处注射鱼肝油酸钠(每天3天1次、每次注射量以基底部苍白为准)。5天后强的松减量,肿物及耳廓均无明显缩小。创面反有感染迹象。经抗感染治疗后,创面结痂。为进一步明确患耳血供来源,行耳廓彩超检查:提示血管来源于耳后动脉。经术前精心准备后,局麻下行耳后动脉结扎术,术中切开皮肤后,出血量较多,但尚能准确找到耳后动脉,结扎后耳廓搏动消失,且较术前有缩小,缝合后加压包扎。术后换药,见耳廓较前缩小,结节样肿物干瘪。但术后1周,耳廓颜色逐渐变为红润,结节样肿物又胀大,再次行耳廓彩超检查,诊断:右耳廓血管瘤伴动静脉瘘,右耳廓、耳后皮肤血管瘤。提示血供主要来源于颞浅动脉。终因设备及技术力量问题,无法继续治疗而建议病人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手术,并配合放射治疗。

     2 讨论

    耳部血管瘤是一种毛细血管增生扩张的良性肿瘤。多为先天性,起源中胚层。一般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可随身体的发育而增长,成年后即停止发展。成年人发病多源于外伤。耳部以耳廓者多见,也可侵入或原发于外耳道。按其临床特点和组织结构,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如果生长在皮肤及外耳道表面,伴有溃疡形成时需与炎性肉芽组织鉴别。其外观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在皮肤外耳道可呈蕈状突起的鲜红色肿物,亦可仅呈暗红色或紫红色斑。如例1所见,需病理进一步明确诊断。若系肉芽组织,须尽早行CT检查,明确是否突区及中耳腔内炎症,以免误诊。因毛细血管瘤较易复发,故手术因彻底切除及基部搔刮与烧灼,可望根治。

    对于诊断明确的病人,施行手术完全切除。虽较易复发,切除时尽可能边缘要完整,距周边约0.3~0.5 cm为宜。对耳部或头面部单发小血管瘤可考虑使用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本文例2,即采用广西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生产6X—Ⅲ型治疗机,电压在10~12 Ⅴ。应用此机,直接切除瘤体,烧灼出血点。术野清楚,出血量少,周边切除范围容易控制,基部较彻底,故不易复发。在基层医院有推广使用价值。效果较为满意。

    耳廓血管瘤是一种错构瘤而非真正肿瘤。故蔓状血管瘤及大型海绵状血管瘤等先天性血管畸形病变血供丰富,含有众多的动静脉瘘。对此类血管瘤(如本文例3)仅用大剂量激素、硬化剂、冷冻、烧灼等治疗效果均不满意。而行供应瘤体的血管结扎术仅能作为治疗血管瘤的一种助手段,不能作为根治的方法。因为血管瘤供血丰富,很快可能形成侧支循环或动静脉瘘,例3的教训之处正是于此。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可先行血管造影,详细查明肿瘤的供血情况(包括供应动脉的部位,管径和静脉回流等),然后结扎血管,部分切除血管瘤,并同时做耳廓整形术,可望取得满意效果。另外,在行血管造影的同时,可考虑术前血管栓塞,减少术中出血量,但行栓塞术可引起脑栓塞等并发症。应注意若肿瘤与颅内重要血管有交通支,则不宜进行血管栓塞。

    作者单位: 363500 福建诏安,诏安县医院五官科

    (编辑:于秋山), 百拇医药(吴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