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52555
论证病及分立的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2日
     [原创]论证病及分立的意义

    论证病及分立的意义

    四川省达县五人民医院 陈伟 635029

    关健词:证/态势 病/事件

    中图分类号: 方献标识码:A

    证病本质及其及关系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医学术界的大问题,对此进行讨论具有重要意义。拟略陈管见,意在抛砖引玉,并望同仁斧正。

    本文所指的证是中医学关于具体疾病状态过程中独有的诊治单元,如肺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等。病是指中医学特别是西医学都具有的关于具体疾病事件的独是昌行于世,并互补而共奏东西方医学之奥妙,它们存在的客观历史及现实本身就反映了人类认识疾病的一种必然规律。

    证与病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文化与科学历史背景。在十六世纪后,以形式逻辑体系和系统实验为主要特征的西方科学日渐取得世界主流科学的统治地位;而在十六世纪前以有机整体论为主要特征的东方科学在取得辉煌成就后反日渐衰微,中西医学的证病观就烙下了各自文化与科学的历史印记并和它们的兴衰息息相关。但当西方科学界反思还原论的弊端而产生系统科学新潮并向东方文化与科学的内核汇同的趋势,一枝独秀的中医学再现了东方文化与科学的魅力,并与吴文俊教授发轫于中国古代数学的数学机械化理论等重振了东方文化与科学的风彩。
, 百拇医药
    根据人类文化史和科学史都还处于初期阶段,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必然存在着局限性和阶段性,以及发展的不平衡牲,笔者断言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东方文化与科学不仅存在而且必然发展壮大,也只有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医学才能真正如鱼得水并取得卓有成效的发展,证病等重大学术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阐释清楚。

    在对具体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形成证病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模型,这本身就说明中西医学受背景理论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客观公正的对待所有疾病资料。如肺炎病人的脉数与胸透影像就会因辨病与辨证的不同而各有取舍,尽管它们都是疾病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异常状态。从更深的认识层次看,这一问题也受制于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即如果形式系统是充分丰富的和协调的,那么这一系统是不完全的。或者说我们保证理论体系的逻辑自治性是以牺牲一些客观真实为代价的。

    我们这里不必深究文化与科学及背景理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就我们对任何疾病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研究时,必然要改变我们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并揭示新的研究对象,开辟新的认识领域。而认识的深化与分化必然导致和原有的理论模型发生矛盾,使得一部分知识则需建立新的理论模型来涵盖,于是形成不同的认知体系,知识的范式在这里分道扬镳而各自分立。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病与证的分化就是真实的历史写照。而正是病证这种根本不同的认识从不同的界面更深刻的揭示了疾病的部分本质而使我们能更好地把握疾病规律。在这种意义上证病之间不存在着任何归属问题。这是人类科学认识中的必然表现。
, 百拇医药
    我们知道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必然产生异常变化即异常状态。如发热、畏寒、咳嗽、脉数等。但我们如何选择这些异常状态,如何认识这些异常状态,如何处理这些异常状态等,中西医学的理论规范出现了分歧。当我们把疾病看成是相对健康而言的一种异常生命状态,并把这些异常状态的同一认识放在刻画机体整体状态的证候空间中来统一把握时,中医学自然的走上了以证为诊治单元的疾病理论模型认识之路。但是当我们把疾病看成是人体发生的一个异常事件,把随之产生的异常状态以因果的方式来联系,并以时间和空间为框架来规范这些疾病知识体系时,中医学和西医学就必然选择病这种理论模型。

    我们根据中西医学关于疾病的系统知识和实践操作,以及前面的初步讨论,笔者把证定义为机体(这里-现时)正邪抗争的态势及其规范化认识①。把病定义为肌体在某一时空域内发生有因果关系的一个病理事件。证病的分歧和分立在于中西医学对生命的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的立场、观点、方法等迥异所致。

    病(事件)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因、果、时、空等。因指致病因素如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果指肌体在病因作用下所发生的异常状态,包括已被观测到的和可能被观测到的状态。如主诉及病史中的症状,体检到的异常体征,辅助检查发现的异常影像、图像、指标等。时指牛顿时间,具有一维性质,可以表征客观对象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变化。在对疾病异常状态的处理中,时间的这些性质是刻画病理性因果事件的重要条件,它通过对疾病异常状态的序贯处理来认识不同疾病的特殊性质,是因果论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没有时间我们将无从规范西医学的那些历时性疾病资料,从而也无法认识疾病。空指牛顿空间,具有三维特征,可以表征客观对象的广延性性质。在对疾病异常状态的处理中,空间的这些性质是刻画疾病发生和存在的位置,以及疾病异常状态变化过程中的空间关系等,这些也是病理性因果事件体现的重要形式。一些特异状态是通过对因果关系的突现来确立疾病事件的。对同时出现的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状态或耦合状态出现几率的大小来确立与某疾病事件的关系,尽管我们还不知道它们之间的确切因果关系。可以认为,病(事件)的特征关注的是异常状态间的外部关系并通过还原论式研究而得以实证,其可控的因果条件既是进行系统实验实证的本体论依据,也是进行形式逻辑分析的认识论依据,并以此为契机与西方科学的大背景融合一体和体现西方科学体系间发展的互动关系,也从而使西医学居于主导地位。
, 百拇医药
    证(态势)的生成特可概括为象(状态),证候(状态)空间,整体状态,态势等。象在东方文化与科学中蕴含有现象­-意象-法象等意。现代西方系统科学中状态一词比较接近象的内涵。如中医学中脉象的浮沉是一种客观现象,但当它同辨证中表里观念产生联系后就完成了从现象到意象再到法象的飞跃,其如古人立象以尽意,它与系统科学中的状态到状态变量再到状态空间的演变是比较一致的。在辨证中中医学关注的是这里-现在时的状态和状态间的同一关系等,在这一点上它与辨病中对状态的观念截然相反,中医学谓之智者察同。对于辨证中同时出现的异常状态又不宜进一步定量化处理的对象采用“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定性处理和病因病机分析来各司其属而统一。如有咳嗽可责之于肺或其它,无咳嗽也可责之于肺或其它等,其是非判断当依具体情况整体分析而定。它的好处是对辨证而言有利于形势的合成,对于论治而言又有利于形势的分解而产生治法治则等。并行的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和疾病状态也有相关作用,可因具体情形而纳入辨证处理中。在辨证中最重要的是同类状态,它可以把一些表面各异的状态归类为同一状态,如舌红、脉数其本质均属热的状态,也可以把某一类状态展开成状态空间,如寒可有大寒、寒、凉等的区分和同一。对这些状态既作了定性处理又同时作了定量处理。同类状态有这样几个特征:整体性、动态性、混沌性。整体性又体现为大一和小一。大一是指被研究对象所有状态为一个相对独立存在的整体一体体现,其本质内涵可对应于太极或太一,与西方科学中的系统概念有可共通之处,是构成整体性状态的前提条件。小一是指被研究对象大一中任何可被观察到的状态,但它必须也是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来认识。这一研究方法明显的有别于系统论中的要素观,但近似于全息论思想,最适宜于用来研究象人体这样高度有机统一和有遗传特征的这类自组织对象。对整体性中大小和小一内涵的体会要领是均在一也,大一是一,其在统一。小一是一,其在与大一一致,小一加小一还是一,其在同一,小一在大一中存,大一在小一中生,可曰大一亦小一,小一亦大一。一是道,一是太极,一是整体, 一是同,一是常等,其全在于具体中的具体体悟。动态性是指状态的变化,变化的方向,变化的范围,是区分正常状态与异常状态的基本条件。整体性通过动态性来体现,动态性通过整体性来制约。整体的动态的互为因果的错综复杂关系导致状态混沌性的极端特征,使每一局域化的对象都带有整体方面的其它信息,这使在局部中寻找因果关系的还原论研究方式对此显得无能为力。但中医学在东方文化的宝库中找到了打开整体的巧妙钥匙。通常是从混沌的状态中抽取单一的认知对象以单一的认知方式展开来认识其常变。如在脉象中从浮沉的空间形式来认识表征病位的表里内涵;和或从迟数的时间形式来认识表征病性的寒热内涵等。在这里也同样体现了大小和小一的关系。用西方科学的观点来看中医学辨证的科学性是通过同类量这一形式来保证的。我们知道对生命等状态的物理观测必然涉及到不同的仪器和不同的单位制,而要完成该对象的统一认识是通过量纲分析(2)来实现的。因为观察对象存在着统一的基础,所以各种物理量之间必然存在统一关系。而物理量的大小及连同所采用单位制名数的大小并不完全是客观实质的变化,但是任何两个一定大小的同类量,不论测量的单位制如何,它们的相对大小永远不变,即它们的比值对任何单位制的不变性是度量的根本原则。违反了这一原则度量将没任何意义。大一小一方法保证了度量的根本原则。《内经》中“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揆度阴阳”一语道破辨证精髓玄机。它以大一作为系统整体的基本公理,以小一作为观测同类量的必要条件,以同类量相对大小的不变性本质特征来区分常与变,以大于或小于正常值的方向来给出系统状态的性质,而这一状态矢量的阴阳二进制特征使我们很容易对状态归属作出是非判断,尤其选择范围是被限制在系统或要素的两个方向上。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很容易获得惟一选择和判断。当我们选择考察对象有足够多个状态后,并将这些状态按上述方法处理,然后根据这些状态在表现形式上或方向上的一致性,或者用阴阳观来说这些状态的义理是一致的,对它们就可以进行同态迭加处理,我们就能基本得出系统整体状态的大致判断。虽然(正也一,邪也一,正邪态势也一),但由于存在着观察者的观察状态分裂如四诊使其各异,而大一小一理论或同类量理论等确保了对机体整体状态合参的客观认识。中医学用整体论的独特方法认识机体整体状态那是不足为奇的,令人惊奇的是他把获得的这种整体状态判断放在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论背景如八纲六经等中来考察,它可以使我们明了当前机体状态在所有可能状态中的空间位置,从而能够从全局上把握该状态的进退传变等而心中有数,可以使我们能够发于机先而从容应对。笔者把八纲六经等称为证候空间③,用西方科学中的状态空间和相空间可以解译证候空间的部分内涵。这是由于中医的很多理论模型是*参与者的知识境界和境遇来悟解,而其中又缺少一些理论环节与过程,并且因为东西方科学之间存在着有、无、同、异、长、短等的情形,我们无法用西方科学中还没有的知识来理解和发展东方科学中已有的那些对象,也无法应对东西方科学中存在着显著差异的那些对象,尤其是中医学中那些独创的先进的科学的对社会有益的那些对象,而这些只能走东方科学自己之路,铺国际化时代化之轨,共襄东西方科学对立统一的世界格局。如证候空间与状态空间等就有不同之处。状态空间等主要由观控的状态变量和数学关系式或方程式等构成,证候空间则主要由象-数-理体系构成。当我们面对着复杂的大千世界不应只偏好某一种理论模式来应对,其各有长短,如数学的形式化体系的语义信息内涵就被其简明的逻辑体系削弱,并且科研活动中还存在有许多逻辑体系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中医学的形象思维和形象语言就可以完成那些没有搞清其逻辑关系之间的跳跃。如浮沉脉与表里的病位关系;迟数脉与寒热的病性关系;洪微脉与虚实的病势关系。又如病位病性病势与六变之表里寒热虚实的同异关系。因为任何一证的形成必由于机体正邪双方的力量和性质决定,正邪力量的强弱产生病位变化,而其形成则无非动静急缓进退。其初示之以表里,终则必回归虚实范畴,病性寒热由正邪阴阳盛衰决定,而正邪阴阳盛衰与正邪力量强弱又是统一的并由此决定六变的同一和相互变换关系,并最终构成阴阳的统一而复归于太一的态势观,而这就是中医学中独特的理想实验。用直觉者的话来说就是若有所悟而心中有数;用系统科的语言来说就是指的系统状态的序参量。但就中医学内部而言还是存在两种极端观点而困惑。一方面是经验主义的现实与琐碎使证变得扑朔迷离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另一方面是理性主义的抽象与简约又使证变得超凡出世而几成自然哲学之道。我们在观测足够多个状态并作相应处理后就可以认定其为反映机体正邪抗争的整体状态,以及该状态在状态空间中的趋势,但由于我们不可能观测机体的所有状态,也由于对这种状态的结论还需进一步通过治疗实践的证实,所以我把这种整体状态称之为态势,这种情形与军事科学中的态势是一致的。我国有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把证认为是一种状态是有道理的,但由于状态一词的泛义和泛用,在没有作出规范化约定之前,使用状态一语时要受到语义语用语境的多方面限制,否则会产生歧义和误解。如态势是一种整体状态,但一种状态并不就是指的态势。态势是一种包含有总体性质的状态估计。把证称之为功能状态也有不恰当之处,对人体而言功能状态多指生理状态而言,如睡眠是一种功能状态,但说睡眠障碍也是功能状态就不贴切了。总之以病论证则必误,任何一种以局域性和实质性的客体来谓证皆非证也,因为证是一种信息科学的观念,尽管其存在是必然的建筑在相应的物质和能量基础之止。若非如此则必蹈刻舟求剑之辙,故力戒之。
, http://www.100md.com
    一个流行的错误观点是以病辖证且认定证必定在病的包含之中。证病问题好似一币两面。就实在论而言,证病所表示的具体疾病必定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统一的客观主体,因而也就存在一个统一的表述,但由于对象存在的形式及其变化极端复杂,当我们并不知道整个世界是怎样的,也不完全知道所面对的具体对象的全部时,我们就不可能用一个万全的方式来范围一切,而且一切也不能仅由一种方式来认定,况且我们无法解决纠缠其中的道器观及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同与异等的矛盾,使得认知模式的多样性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而证病的不同理论模型也使自己就不可能熊掌与鱼兼得,也就使得证病模型之间进行的是平行性研究而互不归属。一个被称之为病(事件)的全过程事实上是被不同证之间的连接而被消融,尽管一个单独的证确实是阶段性的。而实际上也正是证病模型的对立才构成疾病的整体认识。这就是在医学领域东西方科学共存的写照。

    参考文献

    (1)陈伟,关于中医学的整体论特色,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6(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力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第三者版,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20

    (3)陈伟,论证候空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1(2)28,29

    陈伟,男,1952年--主治医师,长期致力于从战略战术角度研究中医学基本理论及其发展。

    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百拇医药
  • 论证病及分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