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81020
吡喹酮全球需求上升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3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1.03
     吡喹酮又名环吡异喹酮、8440,为广谱抗寄生虫病药物。其问世可称得上是寄生虫病治疗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吡喹酮于1980年在德国率先上市,凭借其对曼氏、埃及、日本、湄公及间插血吸虫及肺吸虫等一些寄生虫的杀灭作用,以及疗效高、疗程短、代谢快、毒性小和口服方便的特点,受到临床的欢迎,因而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治疗血吸虫病和多种寄生虫病的首选药物。

    至今,全球已对1亿多例血吸虫感染者及有疫水接触史的可能感染者进行了应用吡喹酮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日前,吡喹酮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寄生虫病药物,除用于人体外,它也广泛用于禽畜等动物的抗寄生虫病治疗。

    吡喹酮现今已被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列入国家药典及欧洲药典。在我国医保目录中,它被列为抗血吸虫病药物的甲类品种。多年来,每当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广大地区遭受洪水袭击后,吡喹酮作为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的一线药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近年来,国内外吡喹酮市场需求量在上升。

    在国内,血吸虫疫情出现反弹态势。在上世纪80~90年代,由于我国血吸虫防控形势缓和,吡喹酮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一直较为平稳,销量不大;只有当南方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时,用量才会大幅上升。那时,我国每年生产的吡喹酮只有少量供应国内市场,国内市场每年消耗量仅为6~7吨。但最近几年,血吸虫疫情在我国一些地区出现反弹,对吡喹酮需求也有较大增加,目前国内市场年耗用量已达15吨左右。

    今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国长江流域的湖泊沼泽地区宽广,控制疫情难度较大,另外,牲畜也大量感染,不易控制。要彻底消灭血吸虫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防治血吸虫病的主力药物,吡喹酮今后市场需求还会不断增加。

    近年来,全球血吸虫病有抬头的迹象,特别是非洲、南亚、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感染血吸虫病的人数有所上升。而且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每年都有许多地方发生洪涝灾害,受灾地区灾后人、畜都需要大量预防和治疗的驱虫药物。特别是发达国家将吡喹酮添加到饲料中,这方面的用量也很大。世界卫生组织也经常招标购买吡喹酮赠送给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应用。这些都推动了国际市场上吡喹酮用量的上升。
, 百拇医药
    我国产能不断增长

    我国于1982年开始生产吡喹酮,20多年来,我国吡喹酮生产能力和产量稳步上升,现已成为世界主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吡喹酮生产能力不到20吨,年产量仅10余吨。到了90年代,生产能力上升到30多吨,年产量达到20多吨。到本世纪初,生产能力已稳步提高到50多吨,年产量为40余吨。

    全球吡喹酮的主要生产国为德国、韩国等。上世纪90年代,全球市场吡喹酮的需求量为150~180吨,目前达到250~300吨。由于吡喹酮生产中要使用一些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氰化钾、环己亚酰氯等,导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昂贵、劳动力保护成本较高,使得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企业不愿生产;再加上吡喹酮生产工艺路线较长、反应条件也比较苛刻,因此,近年来,世界上发达国家在逐步减少甚至停止吡喹酮的生产,将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如德国拜耳、韩国大宇等大企业都曾是吡喹酮的主要生产企业,近几年已先后停产,中国因而成为吡喹酮主要的供应方。
, http://www.100md.com
    国际市场对吡喹酮需求量的增加也促进了我国吡喹酮产能和产量呈快速增长态势。21世纪初,我国吡喹酮原料药主要生产企业有南京制药厂和上海制药六厂2家。现在,全国吡喹酮生产厂家已增至6家,新增企业是常州亚邦药业公司、杭州民生药业集团绍兴医药公司、浙江海正药业公司、安徽润康制药公司;吡喹酮原料药通过GMP认证的企业有6家,生产能力已达250吨左右,占全球85%左右的份额,年产量达200吨左右,占据全球总产量的80%以上,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吡喹酮生产国和出口国。

    新技术不断涌现

    多年来,吡喹酮国内外生产工艺一直采用德国拜耳公司的老工艺。该工艺步骤较长,有7~8步反应,收率较低,仅有15%左右;生产中要用到氰化物等剧毒品,生产中毒性大,且生产为高压加氢操作,危险性大,易发生事故;三废排放量大,环保治理费用高。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吡喹酮合成的新工艺,近年来已取得不少成果。2002年,韩国科学家研究出一项新工艺,并在韩国申请了专利。该工艺以B-苯乙胺、氯乙酰氯、氨基乙醛缩二甲醇等为原料,反应减少到4~5步,然而该工艺也存在一些缺点,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2005年,我国江苏工业学院单玉华等人对吡喹酮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项新工艺,并申请了中国专利。该工艺以B-苯乙胺、氨基乙酰卤盐酸盐、卤代乙醛缩醇等为原料,经缩合、环化、酰化合成吡喹酮,反应只有3~4步。该方法原料价廉、易得、低毒、生产安全,工艺简单,合成条件缓和,操作安全,合成步骤少,总上收率可超过50%,且合成过程排放废物少、污染少,是一种清洁高效合成工艺,生产成本可降低30%左右。现在我国已有企业按此工艺生产吡喹酮,由于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产品价格也有较大下降,从而大大提高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百拇医药(张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