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81021
抗生素两大产品拨云见日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3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1.03
抗生素两大产品拨云见日
抗生素两大产品拨云见日
抗生素两大产品拨云见日

     2006年的青霉素和7-ACA这两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重要的中间体,分别经历了峰回路转和跌宕起伏的时刻,尽管它们处于不同的市场地位和作用,表现不尽相同,但对行业的参考意义都在于对产业发出了一个忠告:经历几番残酷竞争之后,应该更加理性化、珍惜已有成果的价值。2007年已经拉开帷幕,接下来的路如何走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青霉素:新霸主诞生,未来短期内以稳为主

    青霉素为大宗原料药创出了一个奇迹:在量增价涨的情况下走入了2007年。

    季节和出口因素促成绝地反弹

    工业级青霉素G钾盐(下称青霉素工业盐)是我国在世界地位上最为重要的中间体。在经过3年的低谷期之后,于2006年9月份开始出现转折,这次转折标志着青霉素经过近3年的产业调整之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市场周期。
, 百拇医药
    价格是行情变化最重要的杠杆。2006年青霉素市场的供需变化规律是先平后涨。一开年,青霉素工业盐价格曲线仍在底线55~57元/BOU徘徊;在5、6月略有回升的迹象,但是没有形成涨价的主流;当进入第三季度末、第四季度初才真正发力,不仅数量上升,价格也直线上升到了70元/BOU;到了12月份价格仍然在73~75元/BOU。

    在2006年上半年曾有几次价格提升的机会却没有实现,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青霉素现有生产能力饱和,采购商们均持着观望和试探的心态。一次是在2月份的印度青霉素工业盐反倾销调查的开始,当时中国青霉素主要生产企业纷纷提高报价,但由于采购方的观望而最终未能实现价格回升;另一次是在5月的成都原料药会前后正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国内环保要求提高、部分化工原材料涨价迫使青霉素工业盐价格提高,同时,采购商对中国青霉素产能的饱和状态仍持谨慎进货态度,而使大订单价格抬升的计划落空。

    但在8、9月进入全球抗生素年度销售旺季之后,国内外采购商对青霉素的订单开始增加。另外,促使第三、四季度青霉素价格上涨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两大青霉素生产商河南华星药厂和中润(内蒙古)制药在6、7月份因环保和电力等原因相继减产和停产,造成可供市场的青霉素有所减少。这时,不仅是青霉素工业盐,连同6-APA、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一下子都发出了无现货供应的呼声。市场出现缺口,价格必然上涨。
, 百拇医药
    预计2006全年(不计直通法产青霉素)的青霉素产量可达到34000吨,其产销量和出口量的与2005年同期比较的增长率主要发生在下半年,也符合了第三、四季度青霉素销售旺季的说法。

    再看出口。2006年5月的青霉素工业盐胜诉为中国青霉素继续大步向国际市场进军扫清了障碍,从2006年前10个月青霉素工盐的出口总量看,同比2005年增长了20.73%,这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增长。而中国青霉素得以转机的直接原因则在于青霉素系列的出口增长,特别是青霉素下游的6-APA、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出口都在20%以上同比增长率。像青霉素这样的全球性老品种,可挖掘的潜力有限,出现新的市场缺口并不常见,这都是2006年的全球性产业调整带来了机会。2005年后荷兰帝斯曼集团以及印度、墨西哥等企业陆续停产青霉素,迫使采购转向中国,分解了中国青霉素的销售压力。

    前瞻:接下来的机会在哪

    相信世界性的青霉素缺口很快会被填平,下一步青霉素的增长机会将来自于何处?答案还要从国际市场里寻找。
, 百拇医药
    首先是合适的下游产品。6-APA、阿莫西林、氨苄西林以及7-ADCA、头孢氨苄、头孢拉啶等是消耗青霉素的主要下游产品,这些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还在印度、帝斯曼、葛兰素史克、诺华这些国家和集团手中。中国只有找到与这些企业和产品的需求点、撮合点,才能最终形成青霉素产业链下的自主地位。最有机会切入的是阿莫西林和头孢拉定,因为这两个品种是青霉素下游原料药中出口成长性最好的,将来能形成规模和有全球市场需求的产品。

    其次是青霉素的“自身调剂”能力。从理论上评估,中国青霉素产能力仍然在48000吨这样的高位水平,以这个能力计算的产能占有率仅有66%,但实际上并没有像以往那样严重影响供需平衡,因为这里面约有1万~2万吨潜在产能,包括青霉素采用直通生产技术后直接生产6-APA、氨苄西林、阿莫西林、7-ADCA等下游产品,或将可生产青霉素的生产转向其它抗生素产品,如硫氰酸红霉素等。这样就形成了青霉素的“自身调剂”能力,保存了这部分产能对市场的冲击,起到了缓冲调节作用。当市场出现空缺时这部分产能是很容易转向生产青霉素工业盐来补充这些缺口,当市场出现饱和现象时会很快撤出转向下游或其它产品。从2006年的价格行情变化可以明显感觉到其“自身调剂”所发挥的作用:当上半年青霉素销不动时,青霉素生产商便纷纷转产;当流入市场的青霉素出现货紧时,这部分产能在下半年又回到生产青霉素。
, 百拇医药
    第三是稳定的新格局形成。经过第六次青霉素大战之后,青霉素产业形成了新竞争格局,从销售规模上,形成了以河南华星药厂为行业新霸主,石药集团中润(内蒙古)制药有限公司暂列第2位,以往的青霉素大家华药集团、哈药集团还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鲁抗集团、四川制药等被边缘化的新格局。

    实力决定地位和成败,这个真理再次在这个行业中被证实。青霉素这样的老产品技术工艺已没有差异化和门槛,其实力主要表现在产能产量上和低成本经营上。华星药厂获得的优势地位决定了其将不会再采取恶性价格竞争手段,因为这样做最为不利的是行业老大。没有了冒尖的,当然市场也就平稳许多了。

    在目前的新格局下还没有出现新的加入者,并且各家在利益分配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几家生产商总算相安无事,差不多步调一致地涨价、限产、增产。这种平衡是脆弱的,也是在一定的限度之下的。一旦出现某方在利益上发生变化以及产业链上、供应链上的失衡,这种稳定就会打破。中国青霉素市场舞台的变化还取决于唱戏的角色变化。在近期内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剩下的现有青霉素厂商都是希望保持稳定的市场格局,这个行业对新加入者的吸引力并不大,预计未来短期内,中国青霉素行业可在新格局中稳定发展。
, 百拇医药
    7-ACA:降价是必然选择

    7-ACA在经历了3年的稳定热销之后,2006年进入了市场整合阶段。

    采购方不买降价的账

    2006年初,7-ACA价格由950元/kg骤然跌入790元/kg成本的边缘,接着继续下跌,低谷期仅有650元/kg。价格下降并没有换来销量上升,直到9月份价格才回升到700元/kg,11、12月价格逐渐回升到750~770元/kg的水平。

    7-ACA在一年之内经过这样一个起伏周期,有两个重要作用力在主导着:一是头孢曲松为代表的下游头孢菌素需求增长的需要;二是行业新竞争者的出现对原有格局构成了威胁。这两个作用力对促进头孢菌素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头孢曲松钠、头孢唑林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等下游原料药市场迅速扩张。对7-ACA来说本是一件好事,但由于高达900元/kg以上的价格制约了它们的发展,且这个矛盾在2006年初更加明显,市场上已经明显感觉到这些下游产品今后几年将有增长,可是下游采购方却并不积极,7-ACA甚至出现少有的滞销局面。
, 百拇医药
    在7-ACA降价之初并没有快速启动销售增长,一是时机不对,即没有赶上抗生素销售季节;二是下游出口还没有完全打开,即原料药出口和国内终端启动滞后。但进入第四季度后,这些问题就逐渐化解了,下半年头孢曲松钠、头孢唑林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噻肟钠等下游产品出口猛增,如头孢曲松出口同比增长了148%、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钠同比增长分别为122%和109%。除了季节性用药的因素,还有就是国内市场在零售价格接连下降的情况下也进一步扩大了制剂终端消耗规模。

    其次,7-ACA目前技术进步较快,特别是酶催化技术发展。酶催化技术在环保上要优于化学合成法,是今后的一个潮流和趋势。因此,新加入的竞争者以及国外供应商都把目光投向了酶催化法技术的7-ACA生产。珠海联邦制药(彭州)公司在2006年初投产了酶法7-ACA生产线,虽然没有形成与化学法7-ACA的直接竞争,但是对现有化学法厂家鸣响了警钟。与此同时,进口7-ACA并没有完全放弃中国市场,在人民币汇率上调的情况下为扩大7-ACA进口规模提供了可能。在上述外来竞争者即将挑战中国7-ACA的情况下,2007年初的7-ACA价格下调是必然选择。
, 百拇医药
    前瞻:还有上升的空间

    降价对生产商来说并不都是坏事,2006年的7-ACA价格变化不仅促进了下游产品的扩张,还迫使生产商改进生产和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从河北中润制药、山东鲁抗和山西威达药业了解到,在2006年,厂家都在技术改进上下了功夫,以应对市场竞争,虽然没有透露准确数字,但的确是取得了成效,否则他们也不会在2006年的调整中生存下来。

    未来7-ACA的行情变数不像青霉素工业盐那样明朗,所面临的风云不可预测。与青霉素相比,7-ACA还处于上升期的产品,在技术层面、市场层面以及全球市场上都有发展的空间。7-ACA规模扩大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行业竞争也会愈演愈烈,现在还是只是个开头。

    , http://www.100md.com(本报特约撰稿人 吴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