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38179
往古的滋味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5日 中国中药材GAP网
     来源:摘引自王仁湘 著《往古的滋味》

    古代饮食店

    先秦时代的市集上,已经有了饮食店。东周时代,饮食店在市镇上当有一定规模和数量了,《论语·乡党》有“沽酒市脯不食”的孔子语录,《史记·魏公子列传》有“薛公藏于卖浆家”的故事,《刺客列传》有荆轲与高渐离“饮于燕市”的记载,都是直接的证明。

    司马迁还提到当时经营饮料的张氏,成了巨富;经营肉食的浊氏,比当官的还神气。

    隋唐五代的市肆饮食,虽无全面记述,古文献中留下的线索还是不少。据《郡国志》说,隋大业六年(610年),外国使者到达长安,请求入市交易。隋炀帝为了扩大影响,命修整店铺美化市容,外国人进酒楼饭店可放开肚皮吃喝,分文不取,所谓“醉饮而散,不收其值”。

    小型专营饭馆饮店也很多,长安颁政坊有馄饨店,辅兴坊有胡饼店,长乐坊有稠酒店,永昌坊有茶馆,行街摊贩也不少。阊阖门外的“张手美家”食店,更是花样翻新,《清异录》说这店经营的是年节时令小吃,按节令变换轮番供应风味食品,如寒食节的“冬令粥”、中秋节的“玩月羹”、腊日的“萱草面”等。
, 百拇医药
    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述,汴京御街上的饮食店中,经营正规的称为“正店”,大概有点像现代的星级饭店的味道。《东京梦华录》说“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

    一些大店经营时间很长,不分昼夜,不论寒暑,顾客盈门。有的酒店,饮客常至千余人,规模很大。《武林旧事》说,临安也有不少名店,如大和楼、春风楼、丰乐楼、中和楼、春融楼、太平楼、熙春楼、三元楼、五闲楼、赏心楼、日新楼等,名号极雅。

    饮食店在宋代大体可区分为酒店、食店、面食店、荤家从食店等几类,经营品种有一定区别。面食店在客人落座后,店员手持纸笔,询问各位,客人口味不一,或热或冷,一一记下,报与掌厨者。不一会儿,只见店员左手端着三碗,右臂从手至肩驮叠约二十碗之多,顺序送到客人桌前。客人所需热面冷面不得发生差错,否则他们会报告店主,店员不仅会遭责骂和罚减佣金,甚至还有被解雇的危险。

    饮食店的业务量大了,厨师数量也就要多一些。再加上经营品种十分繁杂,厨师的分工也就顺理成章了。红案、白案即是分工,或者称作菜肴、面点,菜肴又可分为冷菜、热菜,面点又有大案、小案。不少厨师都擅长一技或多技,所以就有了烹调师和面点师。
, 百拇医药
    素食起源

    关于素菜素食的起源,研究者的看法很不一致,或以为与佛教传入有关,或又笼统地认为起源于史前社会。首先在素食的定义上就不大一致,或指肉食之外的素食,或指佛教徒的斋食。在中国,在佛门首倡食素的据说是梁武帝萧衍,他是一个十分虔诚的佛教徒。

    天监十年(511年),梁武帝作《断酒肉文》,立誓永断酒肉,并以之告诫天下沙门。佛教传入中国后,对素食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最早的素食却并不源于佛教。与佛教相关的素食之风,自萧梁时刮起,至唐代已愈刮愈烈,客观上推动了素食烹调工艺的发展。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有这样一则记载,说唐代崔安潜崇奉佛教,不用荤食,宴请同僚也是如此,用面团及蒟蒻之类染作颜色,做成豚肩、羊臑、脍炙模样。

    崔安潜发明的,是素菜荤做的方法。崔氏身居高位,甘愿素食度日,与朝廷风气很有关系,当时便盛行素食之风。在他那时约半个世纪以前,唐文宗于开成二年(837年)有一道诏书,说在自己的生辰之日,天下赐宴,本不想屠宰杀生,用意倒不是崇奉佛门,又恐臣下不明白我的意思,要大摆斋筵,反而更加凋耗物力。从今以后,宴会虽用素食,也可以摆上荤食。看来当时素宴比荤宴开销还大,可见素食制作水平已相当高了。
, http://www.100md.com
    何谓素食?素食是相对肉食而言,是指完全以植物类原料制作的食品。无肉食的素食,是农耕民族的主要饮食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农耕一发明,素食也就出现了。虽然素食有久远的历史渊源,但作为一个菜系的形成,当是在唐宋之际才开始的。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虽提到一些素菜的制作方法,但那些素食还是不能与后来的素食相提并论的。到唐代有了花样素食,北宋都市有了市肆素食,有专营素食素菜的店铺,仅《梦粱录》记述的汴京素食即有上百种之多。宋代有了较多的素食研究著作和素食谱,林洪的《山家清供》、《茹草纪事》,陈达叟的《本心斋蔬食谱》,都是提倡素食的力作。

    明清两代是素食素菜的进一步发展时期,尤其是到清代时,素食已形成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三个支系,风格各不相同。宫廷素菜质量最高,清宫御膳房专设素局,能制作二百多种美味素菜。寺院素菜或称佛菜、释菜、福菜,僧厨则称香积厨。寺院素菜制作十分精细,蔬果花叶皆能入馔。民间素菜在各地市肆菜馆制作,各地都有一些著名的素菜馆,吸引着众多的食客。
, 百拇医药
    菜系的形成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和物产都有特色,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与传统风俗也多有差异,所以在吃什么和怎么吃的问题上,各有各的创造发明,形成了各自的许多特点。由于历史的发展与文化积累,不同的地方菜系也就逐渐形成了。

    菜系的形成时代,烹饪史专家研究的结果出入很大。一种意见认为,菜系的形成有古老的历史。由于菜肴特色的表现是以物产为依据的,各地的物产,时代越早差别越大,基本口味就有了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可能时代很早。晋代张华《博物志》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讲的正是这种物产上的差异。此外,烹调方法的不同,也是菜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口味的定型,离不开这一个条件。有人根据相关文献研究,认为中国菜系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初期,已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先秦时代菜系的南北分野已非常明显,北方以齐鲁风味为代表,南方以荆吴风味为代表。唐宋以后,各地方菜系相继形成,以后逐渐增加,现在已有了以各省区命名的几十种菜系。
, 百拇医药
    另一种意见认为,到秦汉时代,各地菜肴才有明显的风味特色,如北方重咸鲜,蜀地好辛香,荆吴喜甜酸,有了传统习惯上的明显差别。但是菜系的初步形成,是晚在宋代才开始的,当时的市肆菜肴有了明确的“南食”和“北食”之名,还有所谓“川饭”。到明清时代,主要菜系大体都已形成,正如《清稗类钞·饮食类·各省特色之肴馔》所说:“肴馔之有特色者,为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这里已包纳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几大菜系了。

    中国的大菜系究竟有多少,研究者们的意见并不统一,有四大菜系说、八大菜系说,也有十二大菜系说等,争议很大。其中公认的有四大菜系,即鲁菜、川菜、苏菜、粤菜,其他比较著名的还有京菜、沪菜、闽菜、湘菜、鄂菜、浙菜、皖菜和秦菜等。

    菜名有学问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没有无名的菜肴。传统菜当然有传统名称,以名夸菜;创新菜一定取新颖名号,以菜夸名。
, http://www.100md.com
    据烹饪史行家的研究,中国菜肴的命名重在一个“雅”字。大量菜肴的名称,都几乎是直接从烹调工艺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以料、味、形、色、质、器及烹饪技法命名,表现出一种质朴之雅。以食料命名的,如荷叶包鸡、鲢鱼豆腐、羊肉团鱼汤等;以味命名的,有五香肉、十香菜、过门香等;以形命名的,有樱桃肉、蹄卷、太极蛋等;以质命名的,有酥鱼、脆姜、到口酥等;以色命名的,有金玉羹、玉露团、琥珀肉等;以烹法命名的,有炒肉丝、粉蒸肉、干煸鳝鱼等。

    以人名菜,以典名菜,也是传统菜肴常用的命名方法,表现出谐谑之雅。麻婆豆腐、东坡肉等,就是以人名菜的例子,其中包含有对肴馔创制者的纪念。以典取名的例子也有不少,“消灾饼”是唐僖宗李儇在狼狈逃蜀的路上,随行宫女所献的普通饼子。唐高僧慧寂为道士诵经行道时用果脯、面粉、蔬菜、竹笋制的羹汤,称为“道场羹”。五代窦俨官拜翰林学士,他喜食用羊眼为料制的羹,时称“学士羹”。“油炸鬼”是宋代人恨秦桧而对油条的叫法。

    中国菜肴命名的方法,最主要的和大量应用的还是写实的质朴方法,研究者认为它是一种如实反映原料构成、烹制方法和风味特色的命名法。
, http://www.100md.com
    先秦时代没有完整的菜单留传于世,不过由三礼的片断记述,尤其是《礼记·内则》上的若干文字,我们大略知道一点当时菜肴命名的法则。所列菜名有牛炙、羊炙之类,以原料和烹法结合命名的较多。

    到了汉代,菜肴的命名大体承袭了先秦时代的格式,名称上少不了主料加烹法,一看名字便知是什么菜肴。汉代比较完整的菜单是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竹简上书写着随葬在墓内的一款款菜肴,少数菜名中还列入了辅料,显得更为直观,如有牛白羹、犬肝炙、鹿脯、炙鸡、鱼脍、腊兔等。

    《齐民要术》上所见菜名,应当是南北朝时期或者可上溯到魏晋时代的大众化菜名,如酸羹、鸡羹、脍鱼莼羹、蒸熊、蒸鸡、炙豚、肝炙、饼炙、糟肉等,这些菜名已相当规范了,基本是食料加烹法的命名格式,个别的还强调了辅料或佐料。

    到隋唐时代,菜肴命名方法有了根本的改变,传世菜单上很少见到先秦至南北朝时的那种质朴的菜名了,以味、形、色、人名、地名、容器名入菜名的现象已很普遍,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也开始用于菜名,这与文人们关注饮食的风气以及文学发展的程度有关。《清异录》收录隋炀帝尚食直长谢讽《食经》中的肴馔五十三款,那些名称给人以全新的感觉,让人感到已是名不副实了。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也收在《清异录》中,食单中的几十种肴馔名称,命名风格与谢讽《食经》是一致的,如光明虾炙、贵妃红、七返膏、金铃炙、见风消、玉露团、长生粥、过门香等。

    不论是谢讽《食经》,还是韦巨源《食单》,所列菜名都是皇上的御膳,名称华丽一些理所当然。不过由其他资料看,唐代民间的肴馔名称,比起御膳也并不逊色,可见当时这种多角度的命名方法,已运用相当普遍,也相当熟练了。

    宋代开始,菜肴的命名趋向质朴,给人以反璞归真的感觉。从此以后,质朴的命名成了采用最广泛的方法,不过在文人圈子里,在皇家筵席上,标新立异的命名也还是有的,多是立意吉祥祈福而已。

    《往古的滋味》 王仁湘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年版 24.00元,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