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37858
倾慕相知十二年——回忆谢海洲老师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64期
     谢海洲教授于2005年11月15日在北京不幸病逝,享年85岁。生前他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

    谢老是我倾慕已久的良师,早在我学医之初,就认真阅读过叶震与他主编的《药物手册》(1956年版),对他分析中药性能、列举临床应用之透彻精辟佩服不已,后来又经常在报刊上读到他有关中医、药物、方剂方面的文章亦感受颇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调至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编辑《陕西中医》杂志,先后曾编发过他写的“漫谈脊髓空洞症”和“漫话食道癌”两篇医话,受到读者欢迎。1982年我曾去北京出差,因时间安排太紧,故而缘悭一面。

    我与谢老交往至今已12年之久,虽然仅1994年和2004年两次相聚,时间很短,但却一见如故,视为知己。我们经常书信往来,我共收到谢老信函105封,互通信息,倾诉衷肠。1998年谢老收我为学生后,他为我撰写序评,我为他整理书稿,友谊日增,缘分更深。现在回忆起来,依然温馨异常,激动万分。
, http://www.100md.com
    1992年,《陕西中医》开设“名医良方”栏目,我向他正式约稿,并寄去拙著《中医胃病学》和《妇科临床撷英》两册。他立即复信言从东南亚刚回,答应写稿,此后不但接到他的来稿“验方两首”及“医话两则”,而且还有为拙著所写的书评。1993年,我应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之约撰写《实用中医消化病学》,次年元月我将编写大纲寄给他,求他撰序,他在“序”中云:“作者治学严谨,广而且博,涉猎中西,既善于继承,又贵在创新。”对我勉励有加。

    1994年4月,谢老来西安开会,他捎话给我,闻讯后我与夫人立即赶往会场,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我赠拙著《中医肝胆病学》及《方名释义》两册,并合影留念。从此便有整理书稿、出版著作的契机。

    1997年,谢老应人民卫生出版社征稿,编选《谢海洲医学文集》(现获200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科技成果一等奖),余下25万文字不知如何处理,我提议另出一部,愿为他帮助整理。他说:“我想天气凉爽时,将已整理好的送您过目,如可以出版,请代为加工。”(1997年8月22日)“承您不顾眼疾,毅然承担拙稿的整理工作,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原因是我年龄毕竟大了,未了的心事,无法以偿,一直成为怅惆的事。”(1997年9月8日)经数月选编,分为自述、讲座、序跋、书评、诗词及附录等。此书于次年10月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名曰《壶天云烟——谢海洲医文集》。
, http://www.100md.com
    在整理文稿过程中,我曾去信请教他的生平。他言祖上是山东人,因饥荒逃难到东北,曾祖父在辽宁绥中县前所村行医开业,他出生于此地。从资料得知他出身于中医世家,曾祖父谢香圃为儒医,清朝嘉庆皇帝的老师王尔烈曾举荐其到皇宫诊治疑难病症。祖父谢子厚弃仕从医,继承祖业,父亲谢拱辰、母亲靳洁如、叔父谢天栋均为当地名医。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随父母到北京定居,母亲在教会医院工作。他自小从当学徒始,到考入汇文中学、北大农学院生物系,先后拜药学大师赵燏黄,江南名医徐衡之、北京名医徐右丞为师,聆听章次公先生教诲,襄助陈慎吾、胡希恕办学,参加河北中医专科学校学习,1947年经考试合格录取为中医师。他生于1921年3月15日,1949年2月参加工作,此后在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供职。

    2005年3月24日谢老来信云:总算赶上末班车,分他一套140平方米的居室,待搬到新址,届时再告。还说:“总之读书是乐趣,读后写点追忆,也是为日后留下一点迹象。”又感叹所认识的老人逐渐减少,大多已成古人了。此时再读此信,未免有凄凉悲伤之感,想不到竟成绝笔。11月22日下午我接到通知,告知谢老溘然病逝,我霎时惊呆了,嗒然若失,在我的心目中,谢老的音容相貌依然浮现脑际,不可能如此突然辞世。我当即与谢老家人电话联系,其女详告得病前后情况,惋惜他一生为事业忙碌,从不注意身体,有病也得不到休息。我对师母及家人表示致哀慰问,并对不能赴京为老师送行而愧疚。

    最近我一直沉寂在怀念之中,写了“哭谢老师”之诗:“惊闻噩耗悲泪涟,肝肠寸断心痛酸。箴言懿行凭脑忆,慈容善目惜梦见。雁传尺素百五封,倾慕相知十二年。一卷《文集》彰仁术,普渡众生颂尧天。”还写了“祭文”及回忆文章,以寄托哀思。, http://www.100md.com(洪文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