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 2006年第5期
编号:11343332
论高等院校青年学生心性运动猝死的防范
http://www.100md.com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
     【摘要】 为了更好的发挥普通高校体育在教育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以达到培养新时期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防止和避免心性运动猝死事件的发生,笔者对体育教学和竞技比赛中如何加强对心性运动猝死的发病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了剖析和探讨,为进—步深化高校体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心性运动猝死;防范;对策

    目前,普通高校大学生猝死在体育课上或比赛场上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已引起我们大家的高度重视。心性运动猝死是多年来一直困扰运动医学专家、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教师的一个大问题。为了探讨心性运动猝死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人们一直在努力地探索和研究着。据有关报导,高等院校大学生心性运动猝死发生率仍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学生身体素质较前些年有所下降,学生不注意科学的循序渐进的运动方式,日常不注意身体锻炼,一但遇到个别情况就会出现麻烦,例如:学校身体素质达标测试学校以及班级体组织的体育比赛,或体育游戏活动,由于学生突然的剧烈运动而导致心性运动猝死。另一方面就是学校对学生入学的体检不严,疏忽一些学生心脏疾病的存在。再有就是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缺乏对学生体质及心脏状况的了解,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常常采取齐步走、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所有学生采用同等的运动负荷和运动量,从而,使有心脏疾病的个别学生超负荷运动运导致心性运动猝死的现象发生。

     1 心性运动猝死的定义

    心性运动猝死可以定义为平素看来健康或病情已基本恢复或稳定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由于心脏问题即刻出现症状,6h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2 心性运动猝死的发病原因

    研究指出,心肌缺血若超过30min,有可能发生坏死。运动中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使其灌注不良,一般认为若冠状动脉痉挛持续20min以上,也可引起心肌的缺血坏死。运动时体内电解质、激素内分泌的改变和代谢产物的堆积,可引起血液理化特性的改变。研究表明,运动时心肌钾钠离子的变化,可引起心肌的代谢性坏死,而运动时血液游离脂肪酸产生的速率加快,血液的高凝状态,以及所引起的应急性改变均可诱发心律失常。因运动引起的心肌梗死,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都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从而使运动者发生猝死。那么,青年发生心性猝死的病因主要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其中肥厚性心肌病约占半数,其余为特发性左心室肥厚、冠脉异常、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而破裂、甚或冠脉粥样硬化。对于运动诱发的心性猝死的机制一般研究表明人体在进行紧张激烈的运动时,体内代谢速率较为快,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心肌需氧量增加,此时易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心肌超微结构及其应激性改变。同样,潜在性疾病也会导致心性运动性猝死,有些人平时不太注意潜在性疾病,但一旦剧烈运动,特别是运动强度超过极限时就可能诱发导致心性猝死。

     3 心性运动猝死的防范

    31 预防心性猝死要重视加强学生入学及一年一度的体检制度,做到认真负责,对心脏有问题的学生要认真记录各种检查结果,建立学生心脏健康卡片。心脏健康卡片记录学生心跳是否过速;心脏听诊有无杂音;心电图有无异常改变;检测学生是否有病理性心脏肥大;记录家族心脏病史以及猝死病史;既往心脏病史;高血压及冠心病家族史等。通过心脏健康卡片体育教师就能基本了解自己所授学生的心脏情况,为有效预防学生心性运动猝死建立第一手资料。

    32 预防心性猝死要加大力度,加强对学生理论教育通过理论课或讲座的形式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心脏,了解心性猝死的前期症状,做好自我监督,同时教育学生要戒烟和平衡膳食相结合,并养成在紧张的生活中学会自我调节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和适量体育锻炼。另外也要了解一些心脏生理现象,避免造成心理上的盲目恐惧形象。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许多心脏疾病预防主要取决于人们善于正确的进行自我监督,而自我监控其最简单的由自我观察和主观指标以及客观数据等组成,主观指标指一般自我感觉、工作能力、心悸、气短、心区疼痛、睡眠等。自我感觉能反映心血管系统的状况,出现心悸、气短和各种心脏不舒服感觉对观察心脏的活动很有帮助。可以通过自我检测脉搏情况,掌握脉搏活动最客观和最常见的指标,因为脉搏的测量简单易行,让学生要学会利用脉搏检测自己心脏变化情况,一旦自我感觉身体不适时,脉搏少则是一种不良征兆,应及时就医检查,而心率失常是脉搏的正常节律发生变化,对于爱运动的青年学生来说也许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有可能是机能紊乱及心脏疾病引起的,若吸气时心率加快,呼气时减慢,闭气时现象消失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要为此惊慌,否则就是病理现象,一定要引起高度的注意。

    33 遵循科学锻炼原则体育教师在教学以及训练中要遵循科学的练习原则,运动强度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运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在运动后进行整理活动,防止出现过度训练和过度紧张,减少心率失常的出现发生。另外,体育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运动中的身体状况,假如学生在练习中出现脸色发白同时出大汗、嘴唇发紫以及心率不齐就不要让其坚持运动,以免意外的发生。再有就是学生自己应该注意在运动前、运动中或后出现胸闷、心区压迫感或过度疲劳状态,如症状明显时应及时停止运动。

    34 教师应建立教学记录卡体育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心脏情况应有详细的记录,通过记录卡教师能较准确掌握学生心脏状况,从而教师在体育课或在运动训练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效避免运动猝死的发生。同时,也能避免因对运动性猝死而造成的心理恐惧,使正常的教学秩序及科学训练正常进行。

    35 严格控制患有马凡氏综合征的学生进行训练和参加高负荷的运动练习。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显性疾患,通常患有此疾病的人身体瘦高,四肢较长,关节的活动范围大,容易被列为体育苗子进行训练,此种病人的心脏二尖瓣脱垂,主动脉出现逆流,潜在主动脉断裂的危险,运动时极易引发主动脉断裂导致猝死。这样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特别是在选拔运动队员时候要通过学校体检、询问等方法对学生的心脏情况做到详细了解,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36 对于发现有心脏疾病的学生要注意其运动负荷的适当,可根据学生心脏疾病状况制定适当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应安排做一些有氧代谢运动,例如慢跑;自行车;登山等运动,一般运动强度应控制在心率100次/min左右,每周锻炼次数为5~6次,每次30min为宜。这对学生心脏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4 对策与建议

    41 防范心性运动猝死,需要社会关注防范心性运动猝死,需要增强健康意识、改良生活习惯,其根基在于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健康教育活动,促使青年学生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来提高青年学生健康和生活水平。

    42 防范心性运动猝死,需要个体努力防范心性运动猝死,增进健康需要防范疾病,治疗未病。这样,不仅可以基本维持原有的健康状态,而且还能起到高效率、低消费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保持健康心态。而且还需要开发青年学生自己能够支配相对灵活的课外活动时间来保证身体练习时间,从而达到青年学生每天一小时的健康储蓄。并倡导青年学生多一点对个体自身健康的呵护和体恤。

    43 防范心性运动猝死,需要依法健体笔者认为最切实有效的方法是依法健体。我国高等院校在全面落实和执行新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同时,要依法立法全面推行每年一次体质测定—检测、调整。其目的就在于使广大学生及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水平,督促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不仅有利于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与监控,而且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增进学生的健康。最后, 体育教师为了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心性运动猝死的定义和发病原因,这对在体育教学和科学训练中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监控,防范心性运动猝死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姚海霞.中国学校体育[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3

    (责任编辑:袁 朴)

    (河北北方学院公共体育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 百拇医药(程重国 贾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