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新书评介
编号:11347243
伟哉中医 与日月同光——读张效霞博士的《回归中医》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71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张效霞博士的《回归中医》(青岛出版社出版)一书,放在我的案头已有些时日了,翻了又翻却迟迟动不了手。原因之一,是杂事缠身,未能系统地细读,动不了笔;原因之二,是对书中不少胆大的提法还没有琢磨透,无法动笔。对于这位年轻人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他不断发表在报纸上的一些文章逐渐加深的。后来,他的导师王振国教授告诉我了一些关于他刚毅敏锐、刻苦好学的情况,越发觉得对于像这样有志于中医的后来者,我们是有责任、有义务扶持一下的,这便是我要为这本书写篇评论的原委。

    《回归中医》一书,主题是作者“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对于这样一个沉重而又颇敏感的话题,似乎不该是由他这样的年轻人提出的,而他却偏偏大胆地提了出来,且毫无顾忌,以不少带有尖刻意味的言词左磕右碰,还非要弄出个所以然不可。这除了表现出作者对中医学的拳拳酷爱之心外,或许与他初生牛犊的个性存在着无法回避的关联,困惑中的我也终于多少有了些感悟。

    中医是中国的、是文化的,这是《回归中医》一书着重要表现的主题。作者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论证了中西医两种不同体系的文化背景,在比较中表达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中医学的伟大和魅力,体现在她的人民性、实践性、社会性、文化性共同打造的科学本质和体系,体现在她的包容性、流动性,即静态中的万变不离其宗和动态下的以不变应万变——守常达变——在不断创造中渐变、在不停渐变中升华的科学理念和精髓。因此,作者提出对中医学的研究必须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从加强文献整理入手,用现代语言和方法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完整的表达和阐释;以临床实践为准绳,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总结。认识中医、研究中医,“无论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价值观层面”,都不能以西方文化为模板,完全“参照西方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思维方式,来批判指责或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目前,中医在科研思路、方法、手段上存在的远离自身规律、缺乏自身特色,过于模仿西医的倾向是值得引起认真反思的。
, http://www.100md.com
    “让中医自己解释中医”,是《回归中医》一书所要传递的另一条重要信息。为说明这一问题,作者钻在文献堆里好一场搜索和动作,然后以大量的史料针对目前中医基础理论中通行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等理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和考证,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看法和建议。中医教材在不断系统化、精细化过程中带来的远离源头、舍本逐末,甚至被曲解、被肢解的负面效应,的确已日益凸显出来。中医理论发展的脉络、形成的体系在不少年轻人头脑中开始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濒临几近消失的危险。纵观古往今来的名家巨匠,无不是通过熟谙典籍、躬身实践而登上中医学术高峰的。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在读经和实践的催化中成就为一代宗师的;药圣李时珍“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也是在读书和临床的滋养中成就为不朽巨匠的。诸多古今名家的实践证明,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不读书,就谈不上扎实的继承;无继承,学术的发展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无法奢谈创新和进步。鉴此,不少有识之士已发出了中医要读原著、温经典的呼吁。回归中医,应当是积极的和带有战略性的认识。

    细读《回归中医》一书,尽管作为一家之见,一些表述还不够周到和圆满,一些观点中也不无偏颇和过激之处,但面对那些置中医前途于不闻不问的麻木不仁者和那些企图割断历史、忘祖废典、否定中医的不和谐噪音,它带给我们的无疑是在年轻一代身上迸发出的正气之火和希望之光,是令中医人自豪、激情、奋进、向上的精神,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伟哉中医,与日月同光!”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古汉语学家钱超尘教授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撰写的《中医颂》碑文里的话,是对中医学过去的评价和未来的展望。以它作为本文的标题,是期望《回归中医》的作者和读者们要为如此崇高、壮丽的事业继续自强不息地去执着追求、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奉献!, 百拇医药(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