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信息
编号:11379017
“食品安全恐慌”是媒体误导?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23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1.23
     新闻背景:

    据2007年1月15日的《新快报》报道,针对目前市民中出现的“食品安全恐慌”,广州市农业标准与监测中心主任彭聪直指那是“媒体的错”。他说:“我觉得我们广大市民好像现在被我们媒体引导着,因为现在当某个食品被媒体报道出某样东西不行的情况,就会产生一个轰炸性的效果,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恐慌。”彭聪认为,市民有些时候是让媒体“误导”了。

    各位读者朋友,欢迎您就上述新闻背景表达您对该言论的观点和看法。本栏目希望您在理性思考的维度内,以食品安全关注者和思考者的身份提出批评或者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各位读者将您的观点以文稿的形式反馈给本版编辑。同样,您也可以向我们提供合适的话题供大家讨论。来稿请发送至电子邮箱yunbosun@126.com并注明“众议堂”的字样。

    本期先发表一篇热心读者对上述“新闻背景”内容的评论,希望借以启发各位读者的思考。
, http://www.100md.com
    说到“食品安全恐慌”,不由得想起了去年网上流传的一个帖子:《中国人一天的生活》。当中,详细但有些夸张地描述了中国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不安——早上起床给儿子冲一瓶碘超标的雀巢奶粉,自己喝过期牛奶(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吃几个超标面粉做的馒头,夹点臭水池里腌的榨菜;中午跟同事一起到肯德基吃顿“苏丹红”炸鸡;下午给朋友打电话,约他到新开的菜馆吃顿地沟油炒的菜,再喝点含甲醛的啤酒;晚上叮嘱老婆别忘了做掺了白蜡油大米的米饭,再做一份敌敌畏泡过的金华火腿小菜。

    民以食为天,中国老百姓历来都把吃的问题看成是天大的事情。过去大家担忧的是吃的东西短缺;而今,担心的则是其安全问题。尽管近年来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食品安全曲线图呈上升趋势,但是,上面所有提到的食品安全问题确实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过。这怎能不让民众从他们身边发生的一起起问题食品上感受到不安全,进而产生出不安乃至恐慌的心理?

    因此,老百姓对食品安全恐慌,彭聪将其归罪于媒体的“误导”,笔者并不赞同。也许,那么多的不安全食品不会同时出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但是,在食品流通日益频繁的今天,谁又敢保证自己的饮食生活当中从来都没有遇到过问题食品呢?上文贴子中提到的那些食品不安全问题都曾经发生过,有的则至今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凭着媒体的职业敏感和良知而进行的报道,只不过是将百姓身边的事情揭示给百姓,将存在的问题曝光而已。这种善意的报道怎么就成了“误导”了呢?
, 百拇医药
    呜呼!闻听此言,笔者着实一头雾水。

    笔者认为,民众之所以会在媒体对问题食品曝光后产生“食品安全恐慌”,究其原因正是在于此前民众对于业已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的信息不畅,而一旦经过媒体曝光,则自然而然地会有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因此,这恰恰反映了媒体在推动食品安全工作方面的力量和作用:如果问题一直被遮蔽下去,人们对于问题食品一脸茫然,等到问题大到“捂不住”的时候,民众的心理落差是不是更大,产生的影响是不是更强烈?央视新闻频道的每周质量报告,无不一次又一次地拨动消费者那根警惕的心弦。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体制正处于转型期,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工作依然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加快对食品问题的反应速度。举一些明显的例子,从制造出“大头娃娃”的“空壳奶粉”,到“大名鼎鼎”的“苏丹红”“红心蛋”,等等,哪一起不是先经媒体曝光,然后引起政府职能部门的注意而迅速采取措施保护公众食品安全和健康的?

    媒体的力量只在于揭示出问题本身,推动问题的解决,而无力自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因此,面对新闻报道产生的轰动效应,以及民众存在的恐慌心理,笔者认为,作为负有监管职能的食品安全部门,他们应该充分发挥工作主动性,提高职业敏感意识,多做些工作,少推点责任,从而为民众营造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食品消费环境。

    (金卯刀),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