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26677
防治脑肿瘤 重在早发现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8日 《当代健康报》 2007.02.08
     本报记者 王丽云

    影像学、放射外科学和立体定向技术的有机结合,衍生出多种新型治疗手段如脑血管造影定向术、磁共振立体定向术、多普勒辅助立体定向术、内窥镜立体定向术、PET辅助脑立体定向术等。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概念的引入,γ-刀、X-刀及质子束放射系统的应用,使微创或无创的概念得到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的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微创外科的发展,也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日臻完善。

    据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专家丁育基介绍,CT和MRI的应用,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治发展的里程碑,随着新一代螺旋CT、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及脑磁图(MEG)等技术的应用,颅内病变的诊断更加快速和准确。

    而影像学、放射外科学和立体定向技术的有机结合,又衍生出多种新型治疗手段如脑血管造影定向术、磁共振立体定向术、多普勒辅助立体定向术、内窥镜立体定向术、PET辅助脑立体定向术等。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概念的引入,γ-刀、X-刀及质子束放射系统的应用,使神经外科治疗微创或无创的概念得到进一步深化。
, 百拇医药
    常见的脑肿瘤有哪些

    脑肿瘤并不少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显示,其发病率为10~12人/100000人/年。

    据首都医科大学丁育基教授介绍,就全身肿瘤而言,颅内肿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胃、肺、子宫、乳腺、食道的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2.5%。儿童期颅内肿瘤所占比率相对地较成人为多,约为7.5%。

    脑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成人多见,婴幼儿及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发病较少。丁育基教授告诉记者,脑肿瘤一般划分为神经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和听神经瘤。

    神经胶质瘤主要来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如:星形细胞瘤、少支胶质细胞瘤等,又称神经上皮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45%,属于“恶性肿瘤”的范畴。根据其肿瘤细胞分化的程度,病理检查时又将其分成1~4级,级别愈高恶性程度愈大。如胶质瘤中最常见的星形细胞瘤1~2级为偏良性的肿瘤,生存时间较长,3~4级称“恶性胶质瘤”,生存时间明显缩短。最恶性的胶质母细胞瘤病人生存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
, 百拇医药
    脑膜瘤占脑瘤的1/5,来源于脑膜组织,属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大脑半球中线附近,也可发生在小脑等其他部位。

    垂体瘤占脑瘤的1/10,是垂体前叶发生的良性肿瘤。根据它分泌激素的不同又分为生长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还有无分泌功能的腺瘤。 听神经瘤实际上它来源于前庭神经的鞘膜,又称“听神经鞘瘤”,约占脑瘤的8%左右,也属常见的良性肿瘤。

    还有一些来源于胚胎残余组织的肿瘤,如颅咽管瘤和表皮样囊肿等虽然也是属于良性肿瘤,但因生长部位隐匿,手术风险较大,治疗效果要差些。

    什么症状预警脑肿瘤

    据丁育基教授介绍,典型的脑肿瘤症状是:头痛、呕吐、视力下降。医学上把这一组症状称之为“颅内高压综合征”。当病人有典型的颅内高压综合征时,如果作CT或磁共振(MRI)检查,90%以上可发现颅内有肿瘤或其他占位病变。
, 百拇医药
    头痛是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早的症状。脑瘤的头痛在初期并不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头痛也随之加剧,往往使患者不堪忍受,非一般止痛药物所能解决。头痛多开始于早晨起床后,可为阵发性,也可为持续性,咳嗽、用力等均可加重。疼痛部位依肿瘤部位不同而异,可位于头之一侧或全部。一般来说,小脑幕上肿瘤头痛多在颞叶部,小脑幕下肿瘤头痛则在枕部、后颈部及眼眶处。

    呕吐是由于延髓呕吐中枢或迷走神经受到直接压力或刺激所引起。此症状幕下肿瘤常见,儿童尤多。呕吐呈喷射性,头痛加重时频发。约60%的脑瘤患者可发生呕吐,呕吐与饮食无关且吐前并不一定伴有恶心,发作多在晨起或头痛最剧烈时,吐后头痛可略减轻。

    视力下降是由于颅内压增高、视神经周围淋巴回流受阻以及视神经静脉压增高引起的眼底水肿所致。眼底出现水肿后,会对视力有一定影响,视神经长期受损,可致视神经萎缩而造成失明。

    临床经验表明,以下信号有助于脑肿瘤的早期发现:⑴精神、性格和记忆力改变;⑵嗅觉改变;⑶四肢变粗,女性出现闭经、泌乳,男性出现阳痿、性功能减退等;⑷儿童发育迟缓,多尿;⑸视力、视野障碍;⑹头部变换体位时头痛;⑺耳鸣或耳鸣后听力下降,伴有面部感觉迟钝,饮水呛咳;⑻走路不稳,后枕部不适或疼痛;⑼排除脑血管因素,病人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轻度运动障碍;⑽新近出现不明原因的癫痫发作。
, http://www.100md.com
    当然,脑肿瘤是很复杂的,其临床症状也远不止这些。所以丁教授提醒,一旦出现这些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火眼金睛检出脑肿瘤

    对于脑肿瘤的诊断,丁育基教授说,过去的检查手段是脑血管造影或气脑造影,既痛苦又危险。近20年来神经影像学发展迅速,目前的检查已无太大痛苦,即使很小的脑瘤也“无处藏身”。最常用的检查手段有两种。

    (1)CT:又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可查出1厘米以上的肿瘤。

    (2)MRI:称为磁共振成像,它不仅可清晰地显示肿物的大小,还可直接看到肿瘤内的血管是否丰富,用注药强化与无强化来判断其血供的丰富程度,尤其是它可显示脑组织的全部形态,使脑变得几乎“透明”。这为我们选择手术入路提供了重要依据。

    丁育基教授告诉记者,神经外科医生往往有职业的敏感性,不少脑瘤患者刚进诊室未做检查或走在马路上,他们就可以根据面容判断出可能患了哪一种脑瘤。
, 百拇医药
    如少年的巨人症或成年人的肢端肥大症(即额头皮纹深,舌头大而宽,嘴唇肥厚,手脚粗大)。

    有的人皮肤白皙,胡子毛发稀少,看起来有些女性化,说明可能患有无功能垂体腺瘤或颅咽管瘤。如一个人外观为满月脸,水牛背,多毛及向心性肥胖(腰粗和肚子大),皮肤有紫纹等称之为“柯兴氏病”,说明可能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垂体腺瘤。

    如小儿进入诊室时口歪眼斜,走路不稳,可能患有“脑干胶质瘤”。如有1~2岁小儿表现第二性征发育(性早熟),则可能患有下丘脑错构瘤,而7~8岁的小孩出现性早熟可能为松果体区畸胎瘤等。

    脑肿瘤治疗以手术为主

    丁育基教授告诉记者,一旦发现脑肿瘤,目前公认的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肿瘤,并辅以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他接下来谈到了三种治疗方法。

, 百拇医药     1.手术治疗:几十年来开颅做脑瘤手术皆在肉眼下进行,而近十余年来采用显微手术是神经外科的一个巨大进步。

    简单说就是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把手术视野放大7~10倍,使手术的精细程度大大提高,不仅使肿瘤切除得更为彻底,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了主要的神经和血管,减少了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手术的疗效大大提高。

    近几年对脑室内的肿物可在内窥镜下操作,其原理与普通外科和妇产科手术用的腹腔镜是一样的,即在颅骨上钻一个小孔,用脑室镜插入脑室内操作来切除小肿瘤或囊肿,术后反应轻微。

    2.放射治疗:多数神经胶质瘤手术后均需辅以放射治疗,能延缓肿瘤复发和增加病人生存期。对放疗比较敏感的肿瘤有垂体瘤、生殖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等。

    3.药物治疗(主要指化疗):常用药物有顺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卡氮芥等,对多数恶性胶质瘤均有一定疗效,而对生殖细胞瘤效果奇佳。
, 百拇医药
    但丁教授同时也指出,化疗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白血球下降、肝肾功能受损等。此外,对于患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的青年女性,可服用嗅隐停能使泌乳素降至正常,肿瘤缩小,不影响结婚生育。

    何为X-刀、γ-刀

    丁育基教授介绍,X-刀、γ-刀治疗又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它们不是手术刀,而是利用X射线和γ射线代替手术刀。

    比如,γ-刀是用钴60所发出的γ射线,在头盔里设置201个孔,射线一次性集中照射在肿瘤上,使肿瘤细胞遭受毁灭性打击,可精确定位到几个毫米,适用于直径不超过3厘米的肿瘤灶。γ-刀对于未切除干净的肿瘤的残余组织、较小的良性肿瘤以及多发性脑转移癌的患者都有较好疗效。

    丁育基教授说,用X-刀、γ-刀治疗时要避开重要神经,并且要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如肿瘤的性质、部位、大小等)调整剂量,进行个体化治疗。
, 百拇医药
    脑肿瘤能预防吗

    已知有的脑肿瘤为遗传性疾病,如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的双侧听神经瘤,这是一种染色体上的基因缺陷引起的,有遗传倾向。

    据丁育基教授介绍,至今绝大多数脑肿瘤的病因还不清楚,所以也无法预防。

    “我们能做的是把脑瘤的知识介绍给广大群众,使人们有早期诊断的意识”,丁育基教授说。

    如有的垂体瘤压迫视神经引起视力减退和双颞侧偏盲,被有的医生当成“视神经炎”或“视神经萎缩”来治疗,直至接近失明时才做CT检查而发现是垂体瘤。

    也有人一侧听力减退长期被当成“神经性耳聋”来治疗,后来出现颅压增高才做CT检查,结果是一个巨大听神经瘤。

    有人癫痫发作被当成“羊角疯”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后来检查发现原来是患了脑瘤。
, http://www.100md.com
    有的育龄妇女出现月经不正常、停经、泌乳现象到妇科就诊被当成月经不调治疗,后来才发现是患了脑垂体腺瘤……

    总之,我们心中要经常有防范脑瘤的意识,早期发现,正确治疗。

    专家档案

    丁育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加拿大神经外科学会高级会员。1958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一年研修脑血管外科;1985年、1990年两次赴加拿大医疗中心任客座教授,经加拿大皇家神经医学协会批准,参加临床医疗工作并从事神经科学研究。历任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对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功能疾病、颅脑重症及脑功能损害治疗有深厚造诣,曾获国家、部、市、局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7项。1988年获“突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主编、参编专著6部,发表于中华各专业杂志、国外杂志论文60余篇。,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