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62194
络病理论与皮肤病诊治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85期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的一个较新的理论,虽起始于先秦,成形于清初,但成为系统理论始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医学中,讲脏腑辨证、经脉辨证等较多,而较少涉及络脉辨证。络脉为经脉的补充,网络在组织器官上,起到温煦濡养的功能,同时排出代谢废物。络脉具有功能和结构密不可分的特征。络分大络、支络、细络、孙络、毛络等,无论大小,腔内充血。络脉病变,在不同的脏腑经络器官,其表现不一。如在脑可表现为“毒损脑络”的中风,在心可表现为“心络瘀阻”的冠心病,在肺可表现为“痰瘀互结、闭郁肺络”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肾可表现为“湿毒蕴络”的肾炎等等。皮肤疾病出现在人体肌表,其与络脉关系密切,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一、皮肤络病的病机

    1.邪气羁络,气血瘀滞

    从脏腑理论来说,皮肤为人体的最大器官,隶属于肺脏,肺脏通过其经络输送气血精微到肌肤,从而达到濡养、温煦、保护肌肤的作用。而从经络理论,十二经脉各有自己的循行路线及皮肤分布区域。十二正经是气血通行的主干,十二经别别出于正经,循行于体内,以辅助正经循环的不足;奇经八脉交错于十二正经之间,以调节正经中气血的盈亏;十五络脉别行于体表,以加强正经之间的联系;无数络脉和孙络,如网一样遍布全身,起着渗灌各部的作用;由此组成了通行气血,沟通内外的经络体系。络脉为人身之小的脉络,在脏腑间及大的经络间较为丰富,而于肌肤,其为经络运行的最末端,受全身气血影响较大,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易瘀易滞。外感六淫侵袭,或从口鼻而入,或从肌肤而入,其邪气弱者,停留在肌表络脉之间,其邪气强者,由肌表络脉而至经脉脏腑;卫气强则邪气出,卫气弱则邪气入。内伤杂病,气血阴阳不足,在大的经脉,正气尚有力驱邪外达,保证血脉运行通畅,而病久或邪气盛,邪气由脏腑经脉而至络脉,气滞于络,血瘀于络,风郁于络,湿阻于络,痰聚于络,热毒蕴盛于络,六者相互纠缠为病,最终导致络脉瘀阻,功能失调。在体内阻碍脏腑间联络及功能发挥,致五脏六腑为病,如现代医学常见之中风、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肾炎等;在肌表则致营卫不和、邪气郁于肌表而不能外达,表现卫多种皮、外科疾患。正如俞昌在《医门法律》中所说“风寒六淫外邪,无形易入,络脉不能禁止,而盛则入于经矣。若营气自内所生诸病,为血为气,为痰饮,为积聚,种种有形,势不能出于络外,故经盛入络,络盛返经,留连不已。”所以络病有邪气直接犯络者,有病久邪气由经传络者,不论新久,邪气皆可犯络而致络病。络病由外而内者,病程较短,邪气较盛,治疗较易;络病由内而外者,病程较长,虚实夹杂,邪盛而正虚,正虚不能驱邪外出而泛溢络脉,治疗较难。
, 百拇医药
    2.络脉易损难复

    络脉包括十五络、浮脉、孙络。喻嘉言说:“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小,稍大者在腧穴肌肉间……凡是出诸皮毛,方为小络”。络脉为人身之最细小脉络,联络脏腑肌肤,为人体气血津液输布肌肤的枢纽和桥梁,邪气壅滞于络脉,气血津液不能濡养络脉,卫气不能保护、温煦络脉,致使络脉失养而曲张变形,而这种变化不易恢复,如毒损脑络,其势急而难复。

    3.肺气不张,络脉难充

    中医学脏腑理论认为,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肺脏通过其经脉、络脉将气血精微物质输布于皮毛。肺的生理功能正常,肺气充足,则肌肤络脉营养充足,气血通畅,邪气无有依附;反之,肺气虚,肺气之宣发功能减弱,络脉空虚,气血瘀滞,邪气停滞肌肤为病。
, 百拇医药
    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络病在各脏腑经络器官表现各异,在皮肤病中有以下几个临床特征:病程长,或病程虽短,但病情较重;瘙痒剧烈,患者自述如有虫在皮中,或疼痛不能缓解;夜间症状为重;皮疹肥厚、浸润,或为结节,或为囊肿;手足厥逆,恶寒;舌暗红,舌底静脉曲张;脉涩或不调。邪气久羁体内,正气无力驱邪外出,致邪气由经入络,由脏腑入络,此叶氏久病入络之说;亦有邪气太盛,从肌肤直接入络者,此病程短,病势急,病情重。邪气壅盛于络,或寒或热,或气滞、血瘀,或风、湿、痰、毒蕴盛于络,络脉瘀阻,气血失和,不通则痛,故疼痛;风湿阻于络,故瘙痒或如有虫在皮中。白天阳气盛,且卫气行于外,邪气势弱,夜间阴气盛,卫气行于内,邪气势盛,故症状夜重昼轻。络脉瘀阻,气血不通,阳气不能外达,故手足厥逆,恶寒。络脉瘀阻,脉气不调,故脉涩,或三五不调,或有间歇。

    三、皮肤络病的治疗
, 百拇医药
    络病治疗效果欠佳,一则由于络脉细小,用药力弱则不达,攻伐太过则易伤脾胃,造成用药两难;二则络脉易损难复,络脉为人身之最细小脉络,联络脏腑肌肤,为人体气血津液输布的枢纽和桥梁,邪气壅滞于络脉,气血津液不能濡养络脉,卫气不能保护、温煦络脉,致使络脉失养而曲张变形,而这种变化不易恢复,如毒损脑络,其势急而难复;三则邪久羁络,与正气相纠缠搏结,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治疗上需扶正驱邪需并行,驱邪易伤正,扶正易留邪。治疗皮肤病之属络病者,重点在于益气活血通络,祛风除湿解毒。

    络脉细小,皮肤为甚,药物如无推动力则半途衰,终点竭,药力难以达到肌肤络脉,益气药物具有温煦、推动作用,所以为治疗此类疾病的必备药物,正如王清任所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其中尤以补肺气为重,因为肺主气,朝百脉,主皮毛。肺气盛则气血及药物随经络而至肌肤,驱邪外达。通络药物,多为动物药物及活血药物,功专力宏。行气通络,络脉细小,易瘀易滞,气行则血行,故在治疗中易加入行气药物,作者在治疗时多选用祛风之药,风药偏温,入肺经,鼓动上行,遍行周身之络,祛风同时,兼具行气温经通络作用。如周学海《读医随笔》“叶天士谓久病必治络,其说谓病久气血推动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绵不去,必疏其络而病气可尽也。”同时随病机之寒热,加入相应药物,才会有好的效果。, 百拇医药(张丰川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