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78265
广州药业携手联合美华——医药商业实质性合资序幕拉开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3.01
     外资进入医药流通领域,对国内公司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广州药业近日宣布的子公司获海外知名医药集团增资之事,被许多专业人士看作是一件有意义的大事。他们指出,在此之前,还没有大型的国际知名企业对国内医药流通领域产生过兴趣。这一事件,意味着医改背景下医药商业公司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国内公司规模远逊海外同行

    广州药业于2007年1月30日披露,日前,欧洲联合博姿有限公司属下联合美华有限公司与相关方签订合同,受让广州药业控股子公司广州医药有限公司9.91%的股权,随后,联合美华将单方增资,与广州药业达到同样的持股比例,各自持股50%,并成立新的合资公司。双方有意将合资公司发展为全国性的医药批发企业。

    此前,广州医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西药、医疗器械销售等,2005年其销售收入为64.4亿元,净利润为4774.2万元。据了解,该公司的销售规模在华南地区排名第一,但实际上,它所占的广州市药品销售比重也不是很大,这种情况正反映了我国医药商业公司相当分散、集中度低的现状。
, 百拇医药
    与之相比,海外的医药流通领域的集中度要高得多,往往是一些大的企业集团拥有主导地位。这次携手广州药业进行合作的联合博姿在医药产品、保健品及其服务领域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批发商和零售商,为全球15个国家提供产品和服务。

    ■医药商业日益受到重视

    因为集中度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盈利水平低下,医药商业领域以前并未受到投资商的“青睐”。但近年来,这种形势仿佛在起变化。如国药股份、南京医药等上市公司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行业集中度不高的现状使投资者看到这个领域存在着并购整合的前景,另一方面是医疗体制改革推进的大背景也使医药商业的地位日益突出。业内人士指出,医改涉及到医药行业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而若“以药养医”的局面有所改变,则医药商业公司有望切得最大蛋糕。目前在北京的部分地区,社区医疗系统已开始指定一两家特定医药商业企业进行药品供应,这意味着以往散而乱的供应局面将发生改变,一些医药商业公司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某种意义上,这是特定发展趋势的“星星之火”。
, 百拇医药
    ■全行业面临战略性机遇

    作为欧洲大型医药批发及零售集团,联合博姿方面携丰富的管理经验与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而来,其与广州药业共同打造的广州医药公司,将给国内医药商业带来什么呢?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朱长浩表示,20多年来,我国医药工业通过合资合作,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国内一些大型医疗商业企业也都在努力探索与外资合作,向来低调的广州药业走出的这一步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美国医药经济发达,市场全面放开,这与中国医药商业习惯的运作模式之间有较大差距。而欧洲模式中各方面的因素与中国模式有共同之处,因此中国商业企业与欧洲公司通过磨合,有望在商业理念、运行方法等方面获得提升。广州药业选择与联合美华合作是中国医药商业领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资,它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档次,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有业内人士指出,外资对于国内医药流通领域“涉水不深”,缺少销售网络,同时商业贿赂一度普遍存在也使这一行业发展较为混乱。因此,外资进入虽说正确地把握了战略方向,但短期内,他们并没有特别大的竞争优势。何况,国内数家医药商业公司均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如国药股份在麻醉药销售领域的垄断地位,南京医药的产业链整合,上海医药的委托加工等等。
, http://www.100md.com
    不过,上海证券的行业研究员彭蕴亮表示,外资的到来将在方方面面给国内公司一些经验和借鉴,也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所以这对全行业来说,有挑战,更多的还是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一些地位突出的医药商业公司正在尝试打通产业链,或是积极参与社区医疗改革等,但业内人士认为,短期之内,要提升盈利水平还是较难的。首先,传统的医药销售业务本来就非常薄利;其次,现在的这些举措也都是物流体系改造和设备投入阶段。所以,医药商业公司的业绩提升还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不要期待过多。

    外资药企不缺产品,他们的研发力量强大,底子厚,专利多。相比之下,我国药企的产品相当部分都是仿制药,缺少核心技术,这也是近期发改委在进行又一次大规模药价调整时,继续对专利、原研药采取单独定价的原因。因此,人们认为外资青睐药品生产领域,国内医药流通领域难以吸引其注意力。

    彭蕴亮认为,联合博姿及美华医药这一次与广州药业的合资事项,给出了一个信号,即外资从单纯的产品优势,正在变成进一步通过整合渠道来获得竞争优势。在他们首尝“头啖汤”之后,会有更多海外医药公司加快相关步伐。

    (田露),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