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德医道
编号:11379493
医生面对职业的困惑:何为医德?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2日
vingie

     “医”,到底是什么?在商业时代,在科技时代,一个好医生该是什么样子?面对患者神性的呼唤,面对生活现实的重压,医生的整个群体都产生了困惑、发生了分裂。

    26岁的陆嘉学医完全是个意外,是母命难违他才穿起了白大褂。不过,当慢慢接近这个行业后,他开始乐观而执著地将自己的职业上升为信仰。“医路行者”,这是陆嘉给自己取的网名。

    《中国青年报》记者 董伟

    人道才是医道核心

    同济医学院院长胡大一行医快40年了。他下过乡,进过厂,去过河西走廊,也上过世界屋脊。其中的许多辛苦为后辈医者所不能想象。

    “最初我对医学的理解也非常简单:外科医生用刀片、内科医生用药片去医治患者。”世家出身、著名心内科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胡大一说,真正从医以后,才认识到事情远没有看起来这么简单。他认为,医生是一种职业,但是核心却在“人道”。
, 百拇医药
    一名医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这个信任既包括对技术和判断力的信任,也包括对人的信任。“我想,所有的医者先贤,包括未来的名医大师,在这条道路上谁也无法越界偷懒。”胡大一说。

    只是他痛切地发现,当今的时代让这条道路更加荆棘丛生。医生在越来越多地使用新技术的同时,和患者沟通的却越来越少。现代医疗诊疗器械日新月异,药物种类越来越多,但医学却离人文关怀渐远。本科—硕士—博士连读,一气呵成,把一个年轻人一下子掷进针对一种具体病变的某种技术(腹腔镜、导管术)中,见病变不理解疾病整体,更不理解患者,只能坐井观天。不重视问诊,不重视望触叩听的基本功,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就越发变成奢侈品。

    “如果医生更尽心一些,综合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多花一些时间给患者解释病情,解除患者的精神负担,就可能花费更低的成本获得更满意的治疗效果,也使医患关系更为和谐。”胡大一说。

    医生既要看病又要看人
, 百拇医药
    北京医院主任医师李明洲的病人有很多,但他却很少遇到哪怕很小的麻烦。问他有什么法宝,他笑着回答:“尊重和沟通。”

    对每一名进来的病人,他都会看着对方说“请坐”,然后再问对方那儿不舒服。热情、耐心,这是不少患者对李明洲的评价。

    他告诉记者,绝大多数患者都是讲道理的,如果医生能够和他们推心置腹,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他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早已过了下班时间,但是候诊的病人仍然很多。这时医生要是一声不吭地走了,那些等了很久的患者肯定有意见。“我会跟他们说清楚,饭我可以等等再吃,但是不能够拖过下午上班时间,因为我不能耽误其他医生坐诊。”至今,没有一个患者不理解他这句话。

    有时候,一些病人还会以各种理由要求插队提前看,李明洲也不会断然拒绝。他请这些病人和前面的病人商量,如果前面的病人没意见,他很乐意认可。

    在李明洲眼里,医生只要能够尊重病人,礼貌地对待病人,病人难为医生的事情就会少之又少。可是,长久以来,中国的医学教育和实践都是技术至上,并不是每一名医生都能意识到人文关怀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位置,对医患关系中医生的义务也了解不多。很多情况下,他们的眼睛更多的是看到病,而不是人。
, 百拇医药
    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袁钟也注意到了这种倾向,“很多人把医学视为单纯的自然科学,医生也单纯地把诊疗视为技术活儿。事实上,这是一个误解。”

    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到某个医生处看妇科病。医生看都没有看一眼就说“把裤子脱了。”老太太有些尴尬,那名医生马上补了一句:“你又不是18岁,还怕人看?”

    “可以想象,这样的看病经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袁钟说,“白大褂”应该是具有人情味的标志,医生不但要有科学家的头脑,还得有传教士的心灵,不能只拿技术来衡量一个医生的好坏——尽管技术很重要。

    协和医大第一任公共卫生教授兰安生为了赋予“白大褂”以温情,在北京城内成立了“社会服务部”,提倡医生、护士走出医院,走进胡同,拉近和市民的关系。“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白大褂换灰长衫,博士下乡,和妻子一道面对一片广阔的农村,也是志在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
, 百拇医药
    当医生变成病人

    尽管许多事情都不是医生的错,医生也无能为力,但是医生确实需要在自己面临的困难和患者的感受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1月26日,中国最大的专业医生网站丁香园在论坛上给出了一个新主题:当医生变成患者。“园主”李天天告诉记者,“我们的目的是请医生们能够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看待医患之间的矛盾。”

    这一主题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跟帖的火爆超出了李天天的预料。在不到两周时间内,300多名医生参与了讨论,发了1000多个帖子,远远超出之前任何一个主题。“足见医患之间其实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李天天说,跟帖中,很多医生讲了自己的就医经历,这些经历反过来促使他们做一名更能体会患者感受的医生。

    在众多的帖子中,有一篇是讲作者自己怀孕生子经历的:在离预产期还有12天的时候,她突然发生破水,于是赶快打车去医院。可能是半夜的缘故,尽管其父使劲拍医院的大门,仍然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来。来人没有什么好声气,“嚷什么嚷!”其父说,“快生了。”来人无动于衷,“快生了就生呗,有什么好嚷的?”

    然后,她就被扶进去监测胎心。这时她听到值班医生一直在催其父去交钱——却没有解释孩子和她的情况。因为来得仓促,其父手头只有2000多元现金,可是医院非要8000元不可。其父不会用银行自动取款机,就把存折押那儿,请医生赶快处理,可是那个医生还是不停地让交钱。同时,另外一个医生还忙着卖给她一包住院用的东西:卫生巾、一个很粗劣的牛奶杯、毛巾,共35元,后来都没用上,但当时不买还不行。

    那名发帖的女医生希望同行能够更好地更平和地对待病人,这样,当同行们或是他们的家人作为患者的时候,才能得到更人性化的对待。

    (中国青年报),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