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19357
少点牵挂 多些从容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9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3.19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离退休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这些赋闲在家的老人大多无事可做,不得不重新将生活重心转向家庭,于是,许多家庭突然间多了一至两个唠唠叨叨、不断对小辈们问长问短的老人。

    王老师是一位有着35年教龄的老教师,虽然已年过七旬,但思路清晰,口齿清楚。67岁的老伴是位退休工人,身体也很健康。王老师的日常起居由老伴照顾,生活上没有任何忧虑。惟一让王老师牵挂的是三个子女和他们的孩子。每天王老师念叨最多的是:“孩子们什么时候回来?”“多买些好吃的等孩子们回来。”王老师在家里坐不住,总想出去走走,可刚出门没10分钟,又急冲冲地回来,因为他担心哪个儿女或孙子突然回来错过了见面机会。每到周末,王老师从下午5点开始就坐在家门口等孩子们回来,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即便儿女电话告知有事不能回来,王老师仍然坚持等,直等到天黑。等不到儿孙们回来,他第二天就必须跑去看看,不然就会整晚睡不着。

    林老太今年61岁了,退休以前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从事行政工作,由于儿女都已成年,再加上她平时的工作非常忙,因此很少过问子女们的事。不过,这一切在老人退休后突然变了样。
, 百拇医药
    在孩子们看来,母亲操劳了一辈子,退休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了。但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退休后的母亲像变了一个人,以前对儿女们的事情都不怎么管,但现在是事必躬亲。儿子都已经是快40岁的人了,林老太却还天天打电话问他吃饭、休息的情况,问孙子的学习情况。时间一长,儿媳妇开始有意见了,儿子和孙子对她的唠叨也显得不耐烦起来。林老太心里十分难受,也很疑惑:难道我关心他们还有错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其实,这种表现在心理学上称为老年人的“牵挂心理”,具体表现为对自己的儿孙辈过分地牵肠挂肚,尽管他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但老人对待他们还像对待小孩一样,事事处处关心和挂念。

    老人退休后将感情和生活重点重新放在儿女们身上是完全正常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老年人退休后,突然变得无所事事,导致心理落差较大,特别需要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关爱。由于他们的生活圈子较狭窄,因此对子女的情感依赖就越来越强烈,希望能在子女身上得到感情的满足和宣泄,通过对儿女的关心和牵挂来引起儿女们对自己更多的重视和爱;与此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证明自己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
, 百拇医药
    但这种对小辈们的过度牵挂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负效应:一是危害老人健康;二是易让子女心烦和反感。

    过度牵挂儿孙会让老年人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患有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很容易因此而发病。

    例如遇到子女离婚这样的事情,老人的反应往往比子女还要严重,情绪波动很大,容易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特别是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的老人,更容易发生意外。

    老人在孩子成人以后,应该允许他们独立思考和决定他们自己的事。对待子女的婚变问题,老人如果能保持宽松的心态,不干涉子女的自主权,不但对自己的健康有利,也是对子女的一种尊重。

    有“牵挂心理”的老年人,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避免过度牵挂。老年人首先要学会以一种正常的心态与儿孙相处。同时,老年人要多培养兴趣,广交朋友,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另外,老年人还要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技巧,如抑郁时可以打开电视看看娱乐节目;出现心慌、害怕、焦躁不安等现象时,可以听听音乐,做做深呼吸等。现实生活中,很多小辈对老人们的“牵挂心理”

    都存在理解误区,认为老人什么都要插手、事事都要当家,是独断专行的老派家长作风。其实,这种行为恰恰是老年人自身渴望被关怀、被牵挂的心理表现。因此,做子女的应当尽可能理解老人的心情,多与他们沟通,千万不能疏远老年人,更不能表现出厌烦的情绪。

    文/章睿齐,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