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1398427
脾阴学说论浅析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02期
脾阴学说的产生与形成,脾阴学说的理论基础
     周祖贻 湖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吴金莲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一院内科

    古代医学家对人体各脏阴阳有过很多论述,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心有心阴心阳、肝有肝阴肝阳、肾有肾阴肾阳,依此,脾亦有脾阴脾阳。人体每一脏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一旦出现阴阳偏颇就会发生病变。

    脾阴学说的产生与形成

    对于脾阴的论述,在明代以前的论述较少。《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脾气不濡”的的提法;《难经》中有“血主濡之”,濡为滋养润泽之意,泛指阴血,实指脾阴。张仲景对脾阴论治较多,《伤寒论》指出胃热不仅伤胃肠之津,还能制约于脾,使脾不能正常为胃行其津液,传输它脏,致脾不得其养,是为脾约证。麻子仁丸就是张仲景在补脾阴理论指导下拟制的一个方剂,该方有“起脾阴化燥气为主”的作用。此方时至今日,一直为众医家宗为治疗脾阴不足,不能为脾胃传输津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5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