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质疑中医 > 王澄
编号:11398465
评述2006年八大文化现象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23日
    导言:过完忙碌的一年,最深刻的回味和思考是什么?也许还是要回到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诘问--人活着为了什么?人类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吃饱、吃好和玩好?我们的确不应该忽视“硬币”的另一面--人的精神与社会的文化,关注经济迅猛发展一年中我们民族精神、社会文化的得失与嬗变。于是,我们经过研究、分析,希望通过列举、评述2006年八大文化现象,为读者理清脉络,展现当今巨变时代的文化潮流和精神特质。

    现象一:恶搞与价值颠覆

    2006年以对电影《无极》恶搞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开始,引发了恶搞的狂潮:一会儿是“四大名著遭恶搞”,一会儿是“伟大诗人屈原被恶搞”,一会儿是“古代诗歌遭恶搞”,一会儿是“孔子遭恶搞”,一会是“金庸小说遭恶搞”……年末,张艺谋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没有逃脱被恶搞的命运,《北漂族的无房生活》更成为2006年的终极恶搞。“恶搞”已充满了人们的视听空间。
, 百拇医药
    现象二:学术明星与学术商业化

    不知是央视的《百家讲坛》成就了易中天,还是易中天成就了《百家讲坛》,总之,《易中天品〈三国〉》2006年年初就已红遍大江南北。随着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于丹讲《论语》等专家在电视节目中讲历史、讲文学、讲伦理,“学术明星”终于浮出水面,并得到受众的广泛追捧。

    现象三:中医存废之争与科学精神

    2006年10月以来,一场中医存废之争从网上蔓延至主流话语界,愈演愈烈。是年2月,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在某专业网站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后不断被其他网站转载,引发了一场中医存废之争的大论战。10月7日,张功耀网上征集签名,提出鉴于中医的“不科学性”和安全无保障,号召大家让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

    现象四:博客“出”新闻与信息开放
, 百拇医药
    先有相声演员郭德纲与汪洋欲对簿公堂,后有“80后”作家韩寒与评论家白烨的论战。下半年,有“大学教授是否真的很穷”、“孔子不如章子怡”的喧哗,有体育解说员黄健翔与某报记者的“对战”,有社会学家李银河与众多网民的争论……名人博客仿佛成了网民“搬弄是非”、制造“花边新闻”的新天地。

    现象五:孔子标准像与精神导师

    2006年流行为中国古代圣贤、英雄塑造标准像。中国孔子基金会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山东惠民县揭幕了孙武标准像,山西解州宣称他们即将制作关羽标准像,辽阳曹雪芹纪念也要推出曹雪芹标准像。这些已经确立和正待确立的标准像,遭到一些专家和网民的反对。曹雪芹标准像就因为被指炒作赚钱而被撤消。

    现象六:中国作家富豪榜与文学商品化

    2006年12月初,一张“中国作家富豪榜”的公布,引起广泛关注。余秋雨、二月河和韩寒分别以1400万、1200万和950万元位列“富豪榜”前三甲。制榜单者称,他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作家之间的差距,而是试图真实展现中国作家的生存现状。
, http://www.100md.com
    现象七:网络文化狂欢与民间智慧、草根文化

    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2006年年度人物出人意料--网民。在我们的社会中,“个人表达”、“民间”被淡化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被规定的、不被导演的“简单的快乐”往往难求,而今天互联网不断创新的传播和娱乐平台,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自由空间,激发了民众的智慧和幽默的天赋,形成了不拘一格、具有原生态魅力的“草根文化”。

    现象八:当代文学垃圾论与传统文化回归

    德国波恩大学汉学教授顾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言辞激烈,把上世纪50年代后的整个中国文学说得一无是处,认为是“垃圾场”。这使人们想起了2006年发生的另一个“文学事件”--赵丽华“实验性”诗作。“80后”代表作家韩寒甚至认为,“现代诗歌和诗人都没有存在的必要”,诗人唯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敲打“回车”键。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