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河北医药》 > 2006年第4期
编号:11400415
脑出血后脑水肿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河北医药》 2006年第4期
脑出血,1缺血因素,2凝血酶对凝血过程的影响,3血红蛋白及其分解产物游离血红蛋白,4血浆蛋白Kenneth等[12]在猪的脑出血模型中发现血肿周围白质有血浆蛋白积聚。,5ICH后炎症反应,6脑出血后细胞的凋亡,7其他,参考文献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早期及以后的神经功能恶化,除血肿进一步扩大因素外,主要是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继发性脑水肿和脑损伤所致。随着对脑出血及其周围水肿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有了新的认识。

    1 缺血因素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认为,ICH后由于组织内压升高,使周边组织受压而引起缺血性损害。此后,有人提出ICH后周边组织存在所谓缺血性半暗带[1],并且认为其在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endelow[2]和Nath等[3]分别对大鼠采用自体血25~100 μl或相同体积的脑脊液及矿物油制成不同类型的模型,发现各组局部脑血流量(rCBF)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注自体血组下降最明显。并且发现随着血肿量的增加,其rCBF下降更加明显。Mager等[4]在研究脑出血患者CT及SPECT时发现,血肿周围的血流在早期下降,72 h后恢复正常。Schellinger等[5]应用弥散加权像和灌注加权像,没有发现超急性期血肿周围存在缺血的征象。目前由于建立实验模型的不同,检测手段的差异,以及非连续性的缺血指标测量等原因,对于脑出血后是否存在缺血仍然存在争议。

     2 凝血酶对凝血过程的影响

    凝血酶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由非活性的凝血酶原产生,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影响凝血级联反应中几个不同的凝血步骤。近年来,凝血酶的神经毒性作用及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关系日益受到重视。Lee等[6]研究发现,单纯脑内注入浓缩血细胞及血浆并不产生显著的水肿,而在注入全血后水肿非常显著。Kevin等[7]在1997年的研究中发现向脑组织中注入凝血酶后产生血脑屏障(BBB)的破坏。Xi等[8]在1998年将肝素化和非肝素化血液注入脑白质中,结果非肝素化血液产生了脑水肿。由此得出,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水肿中,凝血酶可能起关键性作用。此外,有研究认为凝血酶可减少脑血流量,但尚未达到脑缺血水平,还能够使兔游离的主动脉、狗冠状动脉和基底动脉产生血管痉挛,这种痉挛能被抗凝血酶Ⅲ缓解。证明凝血酶有引起大血管痉挛的作用。

     3 血红蛋白及其分解产物游离血红蛋白

     能够催化各种氧化反应和过氧化反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8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