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24419
谁道中医难 我有中意法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2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4.02
     随着中医技术的普及,社区医生的继续教育课程中也出现了不少中医的基础知识,可是我们该怎样学习中医知识呢?有不少医生抱怨说,中医就是学古文,艰涩难懂,看还没看明白呢,怎么用来治病?其实,中医技能的学习,重在意会,需慢慢揣摩,“中意”而悟。本期特地请来几位对此颇有心得的中医医生,畅谈他们的“中意”之法。

    “四到”则意到 意到得医道

    何医生:

    我不是中医“科班出身”,刚开始学的时候也是特别头疼。后来,我发现西医医生学习中医,要“四到”,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口到是指朗诵,眼到是指阅读,心到是指领会和思考,手到要求勤记笔记。这“四到”,概括了读书的基本方法。中医古典医籍深奥难懂,所以要顺流溯源地学习这些专著,即先从浅显的入门书学起,如《汤头歌诀》、《药性赋》、《医学三字经》等书,逐渐上升到《伤寒》、《内经》等经典著作。做到能熟练地背诵,可以终身受益,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需要细心阅读的书有汪昂的《素灵类纂约注》、徐大椿的《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医宗金鉴》以及沈金鳌的《沈氏尊生书》等等,均是煌煌巨著,内、外各利俱备,也是基层医生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其它如本草、方书、医案、笔记等,平常应浏览,以扩见闻,这些书仅是所谓眼到而已,不要求背诵。从前读书,强调背诵,对初学者来说,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好方法。熟读了,还要精思,把读的东西消化吸收,领会其精神实质,同时要善于思考,养成一定的鉴别能力,既不要轻易疑古,也不要一味迷信古人,这就是心到。所谓手到,就是要记笔记。笔记可分两种;一种是原文精粹的地方节录下来,作为诵读学习的材料;一种是读书心得,这是已经经过消化吸收,初步整理,并用自己的文字作一定程度加工的东西,比起前一种笔记来,是又进了一步。在学习过程中,这两种笔记都很重要,前一种是收集资料的工作,后一种是总结心得的工作。待到一定时候,笔记积累多了,便可分类归纳,这便是文章的雏形了。这“四到”,不仅互相关联,而且互相促进。
, 百拇医药
    【读书有序】

    《汤头歌诀》、《药性赋》、《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

    《伤寒》、《金匮》、《内经》、《难经》

    《素灵类纂约注》、《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医宗金鉴》,

    《温热经纬》、《证治准绳》、《医宗金鉴》、《沈氏尊生书》

    三忌为首要 善思镂金石

    吴医生:

    学习中医,我也没有什么必得之法,但是要能实现“中意”而悟,我觉得首先要三忌,这是基本要求。

    首先,忌浮,这是指对学习内容,用心要专,要深入理解,切忌只满足于一般的理解。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浏览,或是“一目十行”的不求甚解,那是不会取得成功的。要入细,不可只学皮毛,不入骨髓;只解大意,不求规律;只涉藩篱,不求堂奥。入细,还要止轻淡,轻淡则流于薄弱,薄弱则不能举大症。要防止琐屑,琐屑则陷于支离,支离则不能集中精力,也不能理细症。为了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必须既要勤读、勤写,更要勤思、善思。即不仅要认真读书,更要勤于思考。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将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与归纳综合,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便能学得牢靠扎实,收获较大。如前人所谓:“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著名学者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 百拇医药
    其二,忌乱,指自学要有完整的计划和循序渐进的步骤。正如宋代大儒朱熹之所谓:“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如蜻蜓点水般杂乱无章,就难以取得好成绩,甚至是事倍功半以致劳而无功。应按照由浅入深,从基础到临床的原则来学习,对中医专业(专科段)自学考试所列课程的自学,从总体上来看可分为两个方面、三个阶段。其主要方面是学习与掌握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是学习与掌握运用大专层次的中医师所必备的西医知识。在3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学习的内容是哲学、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及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前三者与后两者分别为学习中医与西医学的基础学科。第二阶段以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为重点。第三阶段则以临床课即中医内科学、针灸学、西医内科学基础及中医妇科、儿科、外科、伤科学中的一门选考课为主要内容。在自学时大体上可按以上所述,结合各个时期的开考课目,分阶段分层次地来选择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总之要注意使学习内容前后贯通、承上启下、循序渐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方能事半功倍。

, 百拇医药     其三,忌畏难,指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恒心,刻苦钻研知难而进。正如叶剑英元帅所说:“攻书莫畏难。……苦战能过关。”自学是艰苦的劳动,经常会遇到困难或挫折,特别是我们在基层的为数众多的成人学员来说,可能遇到的困难会更大更多,例如年龄较大、记忆力较差,有时对学习中的某些内容困惑不解,看不懂甚至学不下去,因而感到难以坚持。殊不知,凡是自己感到困惑或看不懂之处,往往也正是自己的薄弱环节之所在。因此如果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刻苦钻研,能克服和战胜这些困难,那就一定会取得较大的收获和进展。反之若是受到挫折就畏缩不前知难而退,或是虎头蛇尾,只有“三分钟热度”,点完“三把火”就偃旗息鼓,那么必然是半途而废,无所收益。《荀子·劝学》说得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读书有序】

    《哲学》、《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 百拇医药
    《中医内科学》、《针灸学》

    正反积累 才可恰中病机

    甄医生: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开始觉得中医都是理论居多,可是后来发现,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反复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要善于总结成功以及失败的经验,可以取得教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积累多了,业务水平也就提高了,对中医理论知识的感受也深刻了。医学理论必须时时和临床相印证,体会才能深刻。学习了几年后,实践就较多了。一方面,临床上遇到疾病多,而所持的方法少,时有穷于应付之感;另一方面也觉得时有认证不清,不能病随药变,一有所偏,在偏离病症后就会造成失误。所以要努力实践逐步提高,才能在临证治病时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制宜,度长短,选方药,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机。

    活学医案 “运化”方实用

    赵医生:
, http://www.100md.com
    学习中医要有“十年读书,十年临证”的精神,读书是掌握理论知识,临证是运用理论来实践。如不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作为实践的根本,比如初学皮毛,就去行医,以人命来尝试,当然是不行的;反之,如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没有实践经验,纸上谈兵,又易误事,而且理论水平也难以真正提高。所以,学习中医知识必须是在实践中学知识,从实践中找理论;而不是纸上谈兵。真正的将军是在炮火中培养出来的,临床的“战场”也应当成为基层中医成长的摇篮。所以说如何去学习中医,必须到临床去学,没有临床机会,也应当多看些前人的医案医话,这些都是第一手的资料。如果想成为一名会看病的医生,就应当这样做。

    仔细分析前人病案,你能发现什么叫精华,甚至连课本和教材都显得苍白无力。在这些跳跃的思维和频频迸发的灵感中,阅读者仿佛军人来到了熟悉的战场。你跟随他们并肩作战,与他们一同接受磨练和考验。这些遗留下来的病案,往往是前人毕生最为得意的战役篇章,也可以说是精华汇聚之处。一个医家的理论特色、诊断要点、治疗、用药经验在此融汇于一炉,如果说学医有什么捷径,不过如此而已。比如清代的喻嘉言一贯提倡的“先议病,后议药”的学习方式。中医的学习始终是强调“活学活用”。要解决临床问题,光学会教材的思路是远远不够的,要博览群书,广开视野。中医病案作为前代遗留下来的精华,永远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医家,其医疗也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对于初学者,选择一些详尽而通俗易懂的当代名医医案入手,而且对教材中的医案也要多多揣摩,其中有许多是医案中之精华。待有一定基础,再选择一些深入和有特色的医案来研究,如《名医类案》等,对提高临床水平有许多切实的帮助。
, http://www.100md.com
    病案本来就体现出中医中“活的灵魂”,因此在学的时候更要“活”学。很多病案当中只是为读者提供一种思路,至于其具体的用法,则可能因人因地因病情差异而不同。书上说这个方子治疗某个病有效,你必须理解它为什么有效,什么情况下有效,什么情况下不会有效,问出几个为什么,才算学会了东西。学习医案医话好比是进“大补”,比较“滋腻”,切勿贪多,要多多“运化”。

    【读书有序】

    《蒲辅周医案》、《岳美中医案医话集》、《全国名老中医经验选编》

    《名医类案》、《临证指南医案》

    【小结】

    中医“中意” 存乎一心

    总而言之,我们学习中医知识应先从学习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于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点书,是做不到熟能生巧的;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树立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这对于学习中医来说尤为重要。,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