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15942
吟罢菜蔬成滋味 高栖乔木一老凤 评聂凤乔饮馔笔记系列丛书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10日 中国中药材GAP网
     作者:诸国本

    古人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解决人的生存问题;男女是指情欲,解决人的繁衍问题。中国对世界的贡献,除了四大发明以外,中医和中餐是重要的两项。中餐是中国独有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是烹饪,而烹饪文化的特色是味。味代表了饮食的享受和饮食的情趣,代表了填饱肚子以外的对饮食文化的思念。正如我国著名的烹饪专家聂凤乔先生说的那样,“中国烹饪不但要吃滋味,还要吃意境,或吃出意境。”(《老凤谈吃》)

    聂凤乔先生出生于厨师家庭,少年时曾学厨多年。但他从事饮食文化的研究,“事情开始在‘瓜菜代’那些年。”(《蔬食斋随笔》)即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生活困难时期”和生活特殊困难地区(青海省)开始的,是从研究哪些野菜可以充饥、哪些野菜如何充饥开始的。他后来结集的著作《蔬食斋随笔》(一集、续集、别集)、《食养拾慧录》和《老凤谈吃》,主持编撰的著作《烹饪原料学》(大学教材)、《中国烹饪原料大典》(上卷),参与编撰的《中国烹饪辞典》、《中国烹饪百科全书》等,全面总结了烹饪材质学(原料)、烹饪艺术学(手艺)和烹饪功能学(养生)的成就,阐发了中国烹饪的学术内涵,初步构架了烹饪行业的学科建设,用通俗易懂的笔法出手了一大批雅俗共赏的文章,把人们引进中国饮食文化的密林深处,朝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谱系群峰,从而捍卫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世界贡献。
, http://www.100md.com
    1989年初,我受命创办《中国中医药报》。当时,报纸副刊缺乏稿件,编辑部人手不足,记者队伍又多年轻,我约聂凤乔先生为副刊撰稿。他欣然允诺,答应开辟一个有关中医养生的饮食与健康专栏。他把专栏的名称定为“食养拾慧录”,用了“公孙无恙”的笔名,及时送稿,相继发稿80余篇,基本上半月一期,一直连载了两年多时间。在结集成书出版的时候,我为《食养拾慧录》写了序言。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把《食养拾慧录》等聂凤乔饮馔系列丛书重排再版,我感到特有的欣慰。抚摸新书,再一次认识凤乔先生的智慧、辛勤和坚韧,触摸到他在字里行间流动的中国饮食文化的血脉,重温我们之间那一份心灵交通、患难相扶、美文共赏的感情。

    聂凤乔先生的学术成就是令人钦佩的。中国的高级厨师何啻千万,中国的美食家何啻千万,当代饮食文化研究者也是人才辈出,但要像聂凤乔先生那样把中国的饮食文化讲得那么深、那么透、那么生动切实,那样地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在群众中、在国内外产生那么大的反响,似乎还很少有人可以相比。于是我更加看重蕴藏在作者身后鲜为人知的刻苦治学精神。我简单地统计了一下,《蔬食斋随笔》第一篇“萝卜谚”一文,光一味萝卜就写了两万多字,其中引古书85种、谚语41条,介绍了萝卜的烹饪方法60余种。我真不知道这些材料是从哪个角落里收集到的。我看过他收集的资料,大量的笔记、剪报,分门别类、装订整齐,排列有序。在农民的炕头,在宾馆的饭桌上,每遇好吃的饮食食品,总要追根究底,深入厨房,察看原料,学习烹饪技术。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积40年的功力,集腋成裘,引用资料胸有绳墨,不罗列、不堆砌、不硬凑,随手拈来,出神入化。聂凤乔先生思想开阔,思维敏捷,多才多艺,放在那个岗位上都是一把好手。他写的新闻、通讯真实生动,书法、摄影、篆刻样样精通。但命运多舛,从50年代后期开始,他被整整闲置了十几年。文化大革命中被纠斗、被抄家、被打伤了腰,收集的资料“被塞进两个麻袋全部作为废纸回炉了”。(《蔬食斋随笔》序)粉碎“四人帮”以后,又一点一滴地重新拾起,像一只受伤的鸟重新衔草编织那被毁的窝一样。因此,聂凤乔的这些著作更显得可贵可珍。他是一棵被大风吹折的乔木,他是一只被烈火焚烧的凤凰,但今天终于绿叶复萌、涅磐振飞。只见灯火阑珊处,舒腰搁笔窗前,吟罢菜蔬成滋味;晨曦升腾里,抬头放眼远方,高栖乔木一老凤。斯人远去七载,新书正在畅销。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正在得到全面的恢复与弘扬。,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