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51857
医药联动改革不能回避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19日 59(总第3367期)
     最近结束的广东药品挂网招标采购再次把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药价上,尤其是媒体对个别品种高达几十上百倍降幅的报道,更是让受众过瘾。颇为巧合的是,国家发改委对188种中成药平均降幅为16%的调价令也于4月16日起执行。而来自国家发改委的药品价格监测数据则显示:在医疗机构销售的药品,以零售价格100元计算,出厂环节占30%,商业流通环节占20%,医院环节占50%,其中医生个人灰色收入占了15%。

    显而易见,招标限价也好,直接降价也罢,还有“两票制”的实行,其指向都是药品产销价值链的中前端;对“医院环节占50%”这直接面对病患者的后端,却所涉甚少。因此,尽管有国家发改委历年的二十多道降价令,有七八年的药品招标试点和实践,但对医院药价就是“百炼钢化作绕指柔”,老百姓并没有享受到多少实惠。

    同样来自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医院的药品加价率平均在42%,占医院总收入的50%。

    这便是所谓的“以药养医”。医院赖于占收入总量一半的药品收入,才能提供相对廉价的医疗服务,才能解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往往导致药品交易的变味,一方面,卖方和买方处于利益共同体中,分享高利润,药价自然虚高;另一方面,买方市场中的医院利用强势地位,逼迫卖方让利。

    政府从前端介入交易,当然希望企业提供价廉的药品。然而,政府如果仅作为谈判者,却不充当埋单人时,集中招标采购中具体的交易双方——医和药之间的天平将更加倾向买方,即形成医院夺药厂之利的局面。

    有专家指出,由于“以药养医”格局不变,药品采购中的“过分压价”不仅不可能最终实现“让利于民”,使得降价变成“空降”,反而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作用,不仅对医药产业造成创伤,还对公众的用药安全构成威胁。如果承认企业具有追求利润的属性,承认药品之间质量的差异,那么,我们就不能否认极端低价将导致药品质量风险的增大。事实上,“齐二药”、“欣弗”等药害事件已经敲响了警钟。

    “如果把病人当作自己的家人用药,也许就是现在的药品价格也可以稍稍缓解‘看病贵’的问题。”这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至少提醒我们,应该多把目光集中到药品价值链的后端——医疗机构。因为,解决“看病贵”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系统工程,药价降低如果不与医药分业联动,其效用必然在利益割裂的各方博弈中消弭。

    不废除“以药养医”,不改变现行不合理的医药利益分配机制,光靠降药价不可能解决“看病贵”。说到底,没有整体的推动,再“完美”的药品采购方案,执行起来都可能大打折扣。因此,在新一轮医改大幕即将拉开之时,能否厘清药品流通和医疗体制联动改革的思路,能否形成医药价值链前、中、后三端平等博弈的共识,能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诸如此类的问题,不独医药行业难以回避,而且值得社会和公众深思。

    (林士心),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