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6年第24期 > 正文
编号:11429570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兰红勤,旷惠桃,周 珂,王莘智
关节炎,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参考文献】
第1页

    参见附件(86KB,3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pdf)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以对称性、进行性和破坏性关节病变为主要特征,最终出现关节畸形,导致不同程度残废(约1/3会发展为残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世界公认的临床常见的难治病证,迄今尚无特效疗法。笔者采用自拟养血通络汤和西药甲氨蝶呤治疗RA患者32例,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病人。48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0例,女22例;门诊病人20例,住院病人12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5.5±11.6)岁;病程2~30年,平均病程(7.2±6.8)年。对照组16例,男7例,女9例;门诊病人10例,住院病人6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44.6±13.7)岁;病程1年8个月~29年,平均病程(6.6±6.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RA诊断标准[1]具备以下各项中4项者即可诊断:(1)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至少6周;(2)关节炎症呈对称性;(3)每日晨僵持续1h以上,时间超过6周;(4)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胀超过6周;(5)手X线检查符合类风湿关节炎改变;(6)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定度>1:32;(7)皮下结节。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郑筱茰主编的《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2]。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甲氨蝶呤(MTX)7.5~10mg,口服,每周1次;同时服用养血通络汤。该方药物组成:黄芪30g,当归15g,白芍20g,川芎20g,桂枝10g,细辛3g,通草6g,桃仁10g,红花10g,甘草6g。加减:偏血虚者加熟地;偏气虚者加党参;上肢痛甚者加姜黄、桑枝;下肢痛甚者加牛膝、安痛藤;肩背疼痛者加羌活、独活;全身关节均痛者加威灵仙、虎杖;寒盛冷痛者加川乌;刺痛难忍者加乳香、没药;关节畸形加全蝎、蜈蚣、乌梢蛇等。每日1剂,分2次服。由本院制剂室煎制。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各种抗风湿类药物,已用激素者视病情按激素减量原则逐渐减量至维持量。

    1.3.2 对照组 单纯以西药治疗,甲氨蝶呤(MTX)7.5~10mg,口服,每周1次。

    两组均以3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4.1 主要症状、体征指标 (1)关节疼痛度(0级,无痛;1级,轻度痛,可耐受,不影响睡眠;2级,中度痛,常影响睡眠;3级,重度痛,日夜持续难忍。四级分别计0、1、2、3分);(2)晨僵时间;(3)关节疼痛数;(4)关节肿胀度;(5)关节肿胀数;(6)关节压痛度;(7)关节功能分级;(8)双手握力;(9)20米步行时间。后(2)~(9)共8项指标按张进玉方法进行计分(不换算成百分率)[3]。

    1.4.2 实验室指标 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免疫学指标补体C3、IgA、IgG、IgM。以上指标均由本院检验科测定完成。

    1.5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郑筱茰主编的《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2]。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75%;血沉及C反应蛋白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进步: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50%;血沉及C反应蛋白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有改善。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血沉及C反应蛋白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有改善或无改善。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血沉及C反应蛋白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无改善。附:主要症状、体征是指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min)、双手平均握力(mmHg)。整体改善率是指以上百分率即[(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100%]相加后求其平均值。

    1.6 统计学方法 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显效为25%,进步为43.75%,有效为1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显效为12.5%,进步为37.5%,有效为18.75%。经χ2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而治疗组对疼痛度、关节压痛度和关节功能分数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见表2。表1 两组疗效的比较注:经χ2检验,P>0.05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ESR、CRP、RF、IgG、IgA、IgM及补体C3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变(P<0.01),对照组治疗后ESR、CRP、RF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IgG、IgA、IgM及补体C3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见表3。表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比较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免疫系统疾病,属中医“痹病”中之“顽痹”、“尩痹”、“历节”范畴。究其发病[4],可概括为“正虚”、“邪侵”、“痰浊瘀血”三个方面。正虚,则主要体现为营卫不和,气血亏虚,脏腑虚弱,阴阳失调;邪侵,是痹病发生的重要外因,《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正虚邪侵,正邪交争,则会形成正虚邪实的病理状态。阴阳气血不足,筋脉骨节失养,则见肢体关节酸软无力,面色萎黄,身体消瘦,四肢不温等“不荣”之症;寒湿入侵,阻滞经脉,气血闭阻,运行不畅,瘀血阻络,故又见肢节疼痛、肿胀,甚至畸形等“不通”之症。而RA患者病程长者,多耗伤气血,加之来中医院就诊者,多是久服西药(多为停停服服,不规则服药)未见效者,更是虚实夹杂,病情复杂者。验之临床上多以正虚邪恋,血虚寒凝者多见。养血通痹汤正为此症而设。此方乃《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加味而成。当归四逆汤之功效,周杨俊谓:“全以养血通脉起见”,成无己谓:“此汤复阳生阴”。该方养血通脉,温阳(经)散寒之力著,更加川芎、熟地,有四物补血之意,体现了中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加黄芪,有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阳,通脉行痹之力;加桃仁、红花又有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通络之功,以收“通则不痛”之效。一方寓四方之效用,集养血益气,温阳散寒,化瘀通络于一炉,攻补兼施,邪正兼顾,再根据不同疼痛部位而加入不同引经药,使药力直达病所,以取捷效。

    西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治疗原则当是调节免疫为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6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