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64459
别再谴责制药公司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30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4.30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中的大多人常对制药公司不怀好感,这很容易理解,它们拼凑试验结果、误导观众的伎俩相当频繁。

    2003年的一项系统性回顾发现,以“研究资金是否影响结果”为目的的30个独立研究揭示:制药公司所资助的研究比独立研究结果更有利于自己,其发生几率是后者的4倍。

    一个经典的偏倚回顾讲述了一个真实的“Alice梦游仙境”故事。研究找到56项非甾体类抗炎(NSAID)止痛药的对比试验,此类药物的开发通常希望新产品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或是更加有效。在各项独立试验中,试验主办方的药物通常比竞品疗效更好或是相当,主办方药物疗效更差基本不可能。

    哲学家和数学家在讨论一种“传递”现象,即如果A比B好,B比C好,那么C就不可能比A好。说得更坦率一点的话,这56个试验的结果揭示了一个谬论,那就是这些药物不可能全比其他药物好。

    仔细观察这些试验,你会发现制药公司经常犯一些非常“可笑”的错误,比如对照药物的给药剂量不足,或是研究中的阳性发现被“激情”地夸大。这两种情形虽然可恶,至少还是透明的。你只需要了解试验,看看他们给了多少份量的止痛药,根据结果自己判断试验结果,因为试验报告得出的“讨论和结论”如同报纸上的评论页,并不可能让你获得有效信息。制药公司歪曲信息主要是通过隐藏不好的结果来实现,即“发表偏倚”。正如之前多次提到的那样,建立一个临床试验数据库,在试验开始以前必须注册,填写试验设计,完全可以化解掉这些问题。

    我们不喜欢大型制药公司,还有一个政治原因,他们从这个“助人”的产业中谋利,这样恐怕只会削弱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每个人都会犯错,不知不觉中,这些错误常常都更有利于自己。科学应当具有可复制性,然而药品临床试验太贵,国家对研究的资助又太少,药品研究不得不靠资助完成。如果90%的药品研究都是由制药行业所资助的,这或许并非行业的过错。

    (小平编译自英国《卫报》Guardian Unlimited网站的《坏科学》栏目)

    亲爱的读者,你能理解制药公司“发表偏倚”的做法吗?你认为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欢迎谈谈您的看法。要求:观点精辟、独到,字数不宜过长。

    截稿时间:5月14日

    参与方式:

    1.发送短信至13570968367

    2.发电邮:fanxiaoyan@vip.sohu.com

    或 yyjjb@21cn.com

    3.传真:020-37886768

    4.写信:广州市东风东路753号天誉商务大厦西塔6楼《医药经济报》“环球”版收,邮编:510080

    5.来电讲述:020-37886760

    读者反馈

    辉瑞或将改变合同服务

    在4月13日的“话题”中,PharmSource信息服务公司总裁Jim Miller提出,辉瑞改革给出一个信号,未来的合同生产与研发组织恐怕要学会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绩效。

    “利用中国丰富的草本资源以及临床经验记载,中国研发组织可降低前期筛选工作量,借用别人的资本一边进行新药研究,一边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从而取得长期合作的酬码。前期压力可能很大,而一旦有了自己的数据,别人就无法代替了。

    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班学生 于小亮”,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