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邪”钩沉
“药邪”一词的提出,历代医家对“药邪”的认识
“药邪”,是指由药物偏性或运用不当所产生的一种致病因素。药物偏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各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药物治病就是利用这一偏性,所谓“补偏救弊”。张景岳云:“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胜耳。”所以,不问机体偏胜情况,也不问药物的偏性如何,滥用药物,或者不适当地多服、久服,都会有损于机体的健康。“药邪”一词的提出
“药邪”首见于《儒门事亲卷六·十形三疗一·痿四十七》,书中记载:“宛丘营军校三人,皆病痿,积年不瘥。腰以下肿痛不举,遍身疮赤,两目昏暗,唇干舌燥,求疗于戴人,戴人欲投泻剂,二人不从,为他医温补之药所惑,皆死。其同疾有宋子玉者,俄省曰:彼已热死,我其改之。敬邀戴人,戴人曰:公之疾,服热药久矣,先去其药邪,然后及病邪,可下三百行。”张子和明确提出了“药邪”一词,发展了“药邪”致病论,丰富了病因学的内容。
历代医家对“药邪”的认识
《周礼·天官》云:“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毒药”这一概念,反应了古人一方面对药物偏性已有所认识,而另一方面还不能很好利用。《礼记·曲礼》载:“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