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医林漫话 > 中医医史
编号:11451112
中医近代史--四大药房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27日 家传
     外公张福和讲,他是中国四大药房老天祥中医传人.是丹东老天祥中医--术苓参草派。中国建国前,中医正宗是在药方坐诊,清朝以前的药房,相当于今天的中医药大学。由药房(药店)、门诊、制药厂,三部分组成,药房有医师、药师二部分组成,俗称“前店后厂”。

    中医的发展,由三方:一术苓参草派,也叫四君派。二地芍归芎派,也叫四物派。三香附良姜茶叶丁香派,三家,从远古发展而来。三方的特点,是中医的三个分支,不是用一方治病,而是用一方加减通治百病,以四物汤为例,熟地白芍,生血补血,生血重用;当归川芎,活血补血,活血重用。临床除去这四药,还是四物汤(派)。随症四路加减治病,四分八,八分十六,十六分三十二,生生不断。在古方中,这是常见的。

    《黄帝内经》、《难经》时代,中医不传治病之方,汉代张仲景做太守,家乡瘟疫,时病“伤寒”,家人死五十多口,而弃官研究中医,写下中医巨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辩证施治、立法方药,最早的方书,开辟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先河;因而,张仲景被中医称为祖师爷。伤寒是最早的瘟疫,中国人之所以这么多,就是与张仲景发明治伤寒有关。仲景祖师,幼爱中医,每在大堂诊治疾病,后人把药房命名为“堂”,源于此。

    三方在仲景之前,历代秘传,逐步分支,形成了我们今天的中医体系。清末中医传人,要求背四小典:“李时珍著《濒湖脉学》、汪昂著《汤头歌诀》、龚廷贤著《药性四百味》、李东垣著《药性赋》。熟读四大典:《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不知何人所著。神农著《神农本草经》。秦越人著《八十一难经》。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清正府要求背《医宗金监》,药房嫡派传人要求背《十二经络歌》、《奇经八脉歌》、《气口九道脉》,才算出师,出师前必须抓三年药。同时必须会炮炙药、生产药。并且每年有大比武。

    正宗门人,要求能认药、配药、研制药品。中国四大药房全国都有分号,清代指的四大药房是:北京同仁堂,开发研制大蜜丸为主;天津达仁堂,研制丹药为主;沈阳天益堂,研制散剂为主;丹东老天祥,研制膏药为主,天下最著名的《够皮膏》,就是丹东老天祥发明的。

    四大药房是一师徒,医学相互交流、技术同等,不分高低。四大药房讲德:“有钱也治病,没钱也治病,穷汉的吃药,富汉的拿钱”,对穷人也济世救人,对平时有怨的人,也不许见死不救。药有贵贱,穷人用贱药,富人用贵药。

    三方,一分为二,二而合一,一而分三,三生万物。三方变化万千,去其药,亦名其派。所谓派,指的是医学源流。要求门徒博古通今、融会贯通,通晓古今内外,方为医。别人会的,我们必须会,别人不会的,我们不许不会。

    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药房,没有传人,我在努力整理这些东西,我希望有一天,一定会同大家见面......真正的中医传人,必须做到“来人不问、切脉定方”。, 百拇医药(刘臣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