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医林漫话 > 中医漫谈
编号:11457192
闲话炼丹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43期
     明嘉靖年间吴承恩先生的神魔小说《西游记》第五回,描写那位曾经上闹天宫下闯龙宫、地府的孙悟空进入太上老君的炼丹房偷吃金丹的故事。其实,炼丹在我国实有其事,并非吴老先生的杜撰。

    炼丹是古人为求“长生”而炼制丹药的方术,在我国起源很早。早在战国时,就有方士向荆王献过“仙人不死之药”,规模最大的一次由徐福(一作徐市)率领一支包括“童男女三千人”的庞大队伍,渡海往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去“求仙”,后来去了日本,传去东土文化,徐福也因此成了一代的文化使者。据史书记载,徐福东渡的始航地即浙江慈溪市三北镇的达蓬山,几年前该镇在蓬莱大街建有徐福纪念馆,笔者曾撰文刊发在《宁波侨讯》、《浙东》等报刊上。这且不题。

    西汉以前,寻求“仙药”主要是搜求天然的药材。西汉武帝求仙意识强烈,方士不仅跋山涉水去找丹药,而且建造炉灶,烧炼丹砂,炼丹术便在西汉初(前2世纪)形成。东汉末,炼丹术和原始道教结合起来,道教创始人老子被奉为道教神仙家的鼻祖,即《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这样,方士成了道士,炼丹之风越来越盛行了。
, http://www.100md.com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炼丹家,有东汉的魏伯阳、晋朝的葛洪和南朝的陶弘景。魏伯阳,浙江上虞人。著有《周易参同契》三卷,书中把炼丹(“炉火”)和道教神仙思想(“黄老”)、《周易》爻象(“大易”)三者结合在一起,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丹术著作。葛洪(284-364年),宁稚川,自号抱朴子,江苏句容县人。葛洪祖父葛玄是一位丹师,号曰葛仙公。葛洪13岁时亡父,又逢西晋“八王之乱”,家境渐趋贫困。他白天砍柴,晚上读书,学识渊博,善于思考。后来认识了南海太守鲍玄,向他学习“神仙方术”,后又去广东罗浮山修炼。至今罗浮山下有“稚川丹灶”的遗迹。葛洪是我国炼丹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他一生著述甚富,有《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和《西京杂记》等。《抱朴子》被道家奉为经典,是我国存世年代较早又较完整的炼丹著作。陶弘景(456-530年)是继葛洪后又一个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家,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士,江苏南京人。他常居山中,朝廷每有大事会派人来征询他的意见,人称“中山宰相”。他在药物、冶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方面,贡献巨大。其著述涉及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本草、冶金炼丹等许多领域,并在多年丹鼎生活中发展了无机化学知识,是非常有成就的古代科学家之一。
, 百拇医药
    服食金丹可以返老还童、长生成仙,这当然是荒谬可笑的。其实“仙丹”不过是炼得的金色硫化汞,炼丹家历来很重视这硫磺和水银(汞)。炼丹的客观效果是空无虚茫的,但是在长期的冶炼活动中,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副产品”,这便是长期的炼丹实验使道士们记录和总结了不少朴素的化学知识,为近代实验化学做了奠基工作,因此,炼丹术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原始形式”。

    炼丹还促进了医学发展。经过长期的炼丹实验,使人们了解了许多矿物的性质和用途,积累了大量鉴别药物质地优劣真伪的知识和方法,扩大了矿物药的应用范围,推动了制药化学的发展。特别是陶弘景编的《本草经集注》七卷,收药物730种,把药物分做上、中、下三品,规定了丸、散、膏、丹、汤、酒的制作规程,统一、标定了秤量药物的斤量标准,在本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韩银发), 百拇医药(魏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