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医林漫话 > 中医漫谈
编号:11462984
岭南医学源远流长(十六):岭南医家中的早期中西医汇通派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48期
     李姝淳 刘小斌 广东省中医院名医工作室

    随着人口的迁移,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增加,到了明清时期,岭南已不再是僻处南疆的“世外桃源”,由于其漫长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口,成为闭关锁国的清廷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虽然这种交流充满了不平等,但是,也给岭南文化的对外交流有了一个更好的途径,近代的西方文化就是从岭南登陆进入中国,医学也不例外。随着西洋医学从西方的传入,作为近代中医面对西洋医学的一种积极性反应,在19世纪产生了新的中医学术流派———中西医汇通派,其中有不少是岭南医家,如种痘先驱邱熺、一门三代的陈氏家族、“中西汇通四大家”之一的朱沛文等。

    中西医汇通派其历史不过短短百年,在岭南却已有学术世家出现,可见岭南得风气之先的程度。这汇通世家,指的就是广东新会陈氏一门三代。

    陈定泰,字弼臣,广东新会人。定泰也属“儒而通医”,习读经史,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于是专心医学。陈定泰堪称为近代“中西汇通医家第一人”,在他的《医谈传真》中引用了解剖图16幅,这是第一次在中医著作里系统引用西医解剖图谱,并加以认真研究,这是《医谈传真》的最突出特点。
, 百拇医药
    陈定泰之医传子绶尊、绩尊及孙茂楠、茂梧。陈绶尊即陈相静,他自幼随其父学医,自称“于医虽不甚精,未尝不嗜之笃”,可惜他没有著述传世。他自念“身为三世医后,继述未能,心甚愧焉”,后承他的道门师父之命,专心业医,并筹款刻印了《医谈传真》。他于汇通方面并无剖见,但一则能继承父学,二则校订刻印流布《医谈传真》一书,大有贡献,在陈氏三代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陈珍阁是陈定泰之孙,著有《医纲总枢》,在陈家后人中惟他有医书阐扬家学。陈珍阁主张借新知批判旧学术中的玄理思辨倾向,呼吁重新确立中医传统的实证精神,这与后来废医派抓其一点否定全部是不同的。陈珍阁毕生是个卓有成就的中医临证家。临床方面,《医纲总枢》论述最多。陈珍阁在书中对内科疾病的论述,采纳了大量西医知识,有的名词、病理完全是西医学的中医文法表达。

    陈氏家族的中西汇通注重实用,缺少理论的提炼,这是他们没有“中西汇通”、“衷中参西”之类纲领性口号的原因。与同时代的唐宗海、张锡纯等旗帜鲜明地要汇通中西的人士相比,更少了一种忧患意识,和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陈氏三代都只是不自觉的、务实的中西汇通医家。尽管如此,有此一门,更体现近代中西医汇通潮流之大势所趋而有《医纲总枢》在,“临床汇通第一人”之誉,也已不能让张锡纯独享。
, 百拇医药
    岭南的另一位中西汇通医家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中西汇通四大家”之一的朱沛文。朱沛文,字少廉,又字绍溪,南海人,出身医学世家,幼年随父习医。父卒后独立行医,兼读西洋医书,并往西医院亲验真形脏腑,致力于中西医汇通,辑有《华洋脏象约纂》(又名《中西脏腑图像合纂》),共有医学论文14篇,人体解剖图123幅。朱沛文提出汇通要以临床验证为准;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固有可通之处,不通的地方亦不必强通,可存疑互异。他指出中医与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有宜从华者,有宜从洋者”,这些说法在当时都是比较客观中肯的。又提出外科宜求诸海外,因为“泰西医士授受既无私秘,器械又极精良”。由于朱沛文在中西汇通方面的贡献,后人将其与唐容川、恽铁樵、张锡纯一起称为“中西汇通四大家”,是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中西汇通派医家。

    广东作为我国与外界沟通的窗口,西洋医学的传入和发展都在广东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广东医家对西洋医学的从容接受的态度也给了西医进一步发展并与中医汇通的机会,对于中医和中西医汇通都有重要的作用。,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