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59529
期待更多的伯乐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21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6.21
     最近,一篇关于含顺丁烯二酸酐核心结构天然化合物研究的论文在国际顶尖专业杂志美国《化学评论》上发表。让人惊讶的是,这篇凝结着“中国生物农药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寅初多年研究心血的论文,他本人排名却在最后,前两位作者都是他的学生,第一作者还是一位年轻的在读博士生。我们不禁为这样的学者叫好!

    目前,在我国各个科研院所和高校,以数字指标为核心的考评体系已成为学术管理的重要依据,与学术研究者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的考评体系让人欢喜让人忧!在何种类别的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少文章、出版社出过多少著作、获得过多少奖励等,成为科研人员最大的心结。

    以北京大学医学部对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条件要求为例:“申报教授的,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主要期刊上发表论著五篇以上,其中在被SCI、SSCI或E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申报研究员的,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主要期刊上发表论著七篇以上,其中在被SCI、SSCI或E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其他科研单位的情况也都大同小异。正因为如此,各种考评中对第一作者的限制和压力让不少科研负责人在论文的发表上习惯性地将自己列为了“一号”人物。

    按照此“惯例”,沈寅初应排在论文作者的首位,而且没有人会质疑。论文完成后,前两位作者陈小龙和郑裕国也曾表示要把沈院士作为第一作者,但却被他婉言相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这样说:“我把努力的机会给年轻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断提高水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锻炼和培养人的过程。”多么可敬的学者,多么可钦的大家!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像沈寅初这样的伯乐多乎哉?不多也!这样的伯乐,不仅善于发现“千里马”,更重要的是能够精心爱护培育“千里马”。在科研制度有待完善和科研环境有待净化的今天,科研负责人不但需要匹配与各种考核制度相挂钩的业绩,但同时,也需要拉青年人一把,扶青年人一程,让他们也能充分展露自身的才智!

    我们期待着更多如沈老这样的伯乐,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千里马扬蹄奋进!

    (天白),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