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医林漫话 > 中医漫谈
编号:11462730
岭南医学源远流长(十七):岭南温病多发挥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50期
     随着温病学的传入和进一步发展,岭南温病学派成为温病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岭南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独树一帜,其学说内容丰富,名家医著甚多。

    一方面由于湿热的地理气候环境,温热病是岭南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越来越为医家所重视;另一方面,由于叶天士的温病学说在岭南的逐渐传播,运用叶派关于温病辨证之理法方药治疗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也使温病理论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岭南温病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结合岭南地区地理、气候、环境等特点,对江浙叶、薛、吴、王四大温病医家学说加以阐扬发挥者,其代表人物有潘名熊、陈任枚等;二是专门论治瘟疫烈性传染病的专门著述,如《鼠疫汇编》、《瘟毒霍乱约辨》、《天花精言》等,为完善温病学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潘名熊(1807-1886年),字兰坪,番禺西村人,《番禺县续志》有其传。潘氏儒医出身,喜涉猎叶天士著作,《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对他学术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同治四年,潘名熊著《评琴书屋医略》三卷。全书列外感、内伤病症共计33症,集方77首。按四时划分外感,为春日外感、夏日外感、秋日外感、冬日外感,结合季节用药,均符合临床实际。同治十二年三月,潘兰坪又著《叶案括要》八卷。是书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选其方之妙者,论之精者,用之有效者,仿李翰蒙求体演为四言歌诀,并附入自己平日用叶天士医案方治验之病例。它是清代岭南地区研究发扬叶天士学说的一部重要著述。
, http://www.100md.com
    清末民初,岭南温病名医日增,涌现出一批致力于温病理论和临床研究的专家。其中以郭梅峰、甘伊周、陈任枚、刘赤选等最为著名。

    陈任枚(1870-1945年),广东南海县狮山乡人,近代岭南著名温病学家。陈任枚出身贫寒,自幼勤读诗书,希望有朝高中以出人头地,但科举不就,便在乡中设塾授徒。当时乡中有一位归隐先辈精于医而藏书甚丰,陈任枚执弟子之礼事之,结为忘年交,于是,开始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学习。从此,狮山乡少了一位教书育人的老师,而岭南医学却多了一位治病救人、著书立说的大家。

    陈任枚于1921年迁居广州设医寓于龙津西路,曰“陈敬慎堂”。广州交通发达,人口稠密,急性传染病容易流行,陈任枚每日接诊病人,多属急性高热症,故他对温病发生之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叶天士的《三时伏气外感篇》之说有临床实践作依据,又受吴鞠通《温病条辨》湿温理论影响,深感温病学说乃治疗流行性传染性感染性发热性疾病一大法宝。1924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创办,陈任枚受聘于该校主讲温病学。他与刘赤选合编的《温病学讲义》总结了他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研究,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被认为是当时该校各科讲义编纂质量最佳者。
, 百拇医药
    从医学史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岭南温病学说,是在继承江浙诸温病各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再结合本地区地理气候特点及各自临床经验,加以总结逐步形成的。所谓继承,江苏淮阴吴鞠通《温病条辨》,就对岭南温病学医家影响很大,广东许多医家都是读《温病条辨》后成名的。所谓结合本地区地理气候特点,即指岭南处于依山傍海的特殊地带,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夏长冬暖,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冬春有寒潮,自古以来就有“山岚瘴气”之说,因此各种类型的温病疫症,其挟湿浊热势焚乱病变迅速的临床证候特别明显。所谓临床经验,是指岭南温病名医众多,各自有其临床用药特点,其中善用岭南山草药防治温病者不少,这在抗菌素还未发明的年代里,确实起到拯救危厄的作用。

    岭南的温病学除了将传统的温病学结合岭南地域特点,进一步发展了温病理论之外,还包括了对烈性传染病的论治,也是发展温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拇医药(李姝淳 刘小斌 广东省中医院名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