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物动态 > 评论探讨
编号:11462483
新药为何不卖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25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6.25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为了尽快打开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始采取与国外企业合作的模式,但由于资金严重短缺,最终的结果却是企业在技术转让获取资金的同时,失去了部分甚至全部的国际市场。正在发生的案例是,一家跨国制药公司欲出价3700万美元的技术转让款和全球销售额9%的分成,收购上海某新药研发企业一个创新药物的全球销售权。现在,该企业正在卖与不卖间踌躇。

    这家企业的两难在于,新药在国内市场上市后的利润回报完全不足以用来投入企业其他药品的研发。欧美主流市场虽然利润可观,但其门槛之高众所周知,必须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才行,而企业又拿不出钱来。于是,一种声音呼吁,希望政府能够对创新型制药企业进行资金扶持,让其有足够的费用开发国际市场。应该说,此案例正反映了当前创新和资本之间存在的一种矛盾。而笔者认为,政府支持自主创新是必要的,近年来国家已在逐步加强对创新的扶持力度,但与此同时,创新不可能一味指望政府支持,企业应当拓宽视野和胸怀,学会适应并掌握游戏规则。

, 百拇医药     近一年来,关于创新与投资的话题此起彼伏。特别是有迹象显示,风险投资正在关注中国的制药行业,但是能听到的成功案例仍然寥寥。于是每每听到类似评价:目前缺少能忍受漫长等待的专业投资基金,缺少将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大买家。更有甚者认为,风投在生物医药产业中的资金只占到1/20,生物医药被风险投资打入冷宫,产业发展面临后劲不足的巨大压力。从上述话语的字里行间,显见企业对风投缺位和短视的责备。

    我们不否认上述现象客观存在,但另一种倾向也不能视而不见。事实上,类似收购研发成果的事件在国际市场上相当普遍,印度、日本等制药企业的研发成果也曾相继被美国或欧洲企业收购,而国内制药企业事实上也在通过收购国外企业早期成果的方式来完成产品开发。在一些经济学家的眼里,在某些特定阶段,这甚至是企业获得双赢的最优选择。

    但我们看到,一些企业或个人一旦有成果出来,就如获至宝,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嘴里怕化,只愿与人分担风险,不愿分享成果,拒合作企业于千里之外,把成果捂在怀里一心希望借此成就大业。更叫人担心的是,一部分舆论亦动辄将民族大义挂在嘴边,而忽视了中国企业发展的实际和局限。能将创新成果转变为财富固然是现时企业发展之所需,但更重要的是首先要具备这种转化能力,而这恰恰又是中国企业的短板。
, 百拇医药
    这让笔者想起近日采访中,一位成功获得多笔风投的创业专家对投资缺位制约生物制药发展这一观点的驳斥:事实上,资本市场有大量资金在寻找项目投资,一个好的项目是不会找不到投资的。如果一个项目找不到投资,技术持有人本身应当认真地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

    回到创新成果卖还是不卖这个问题,这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是关乎战略和发展的大事,当然要慎重。企业应当明白,能够制造自己的“重磅炸弹”固然可喜,但在缺乏实力的情况下,卖亦不是下下之选。“部分国际市场被跨国企业收购后获得的资金,同样可以用在国内市场的开发上,而不应该让这块资源烂在手里。”而且笔者相信,聪明的企业于其中的得益远不止这些。

    一些企业或个人一旦有成果出来,就如获至宝,只愿与人分担风险,不愿分享成果,拒合作企业于千里之外,把成果捂在怀里一心希望借此成就大业。更叫人担心的是,一部分舆论亦动辄将民族大义挂在嘴边,而忽视了中国企业发展的实际和局限。, http://www.100md.com(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