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85273
放下“中药”轻装上阵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28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6.28
     “中药国际化”愿景美好,但作为发展战略,逻辑上还有待推敲。首先要搞清楚,所谓“国际化”究竟是指振兴传统中医药,使其走出国门得到世界认可?还是想抓住全球天然药物市场快速崛起的机会,扩大本土产品市场份额?两者可以分进合击,但绝不能混为一谈。天然药物在国际市场上有明确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只有按此公认标准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形成市场优势。硬要将中药国际化的重担压在天然药物出口的肩上,不仅意味着成本增加,更易引发更大的困惑和误导。

    被西方认可的天然药物,或称植物药,跟中药完全是两码事。前者多指从植物中提取成分合成的单味药,理论基础仍是西医的解剖学,而中药则是在中医“辨证施治”思想指导下的多成分、多处方的综合药。中药的特色配伍,是“君臣佐使”、“相生相克”,其精髓在于复方煎熬过程中毒副作用降低而疗效提高。有一部分中药是天然药物,但更多的属于人工合成药物。我国《药典》所载的药物制剂中,只有约20%的中药天然药物,而西药中却有40%左右为天然药物。按相关报道中所说,美国FDA对植物药的审评程序完全建立在西医理论框架之上。真正按中医理论配制的中药,因为难以清楚分离出有效成分并提炼生产,在这样的审评中不具备任何优势。

    “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在哪里?”问题本身是一个悖论。按商品国际化的定义,要使中药国际化就必须先从产品的国际化做起,但在中医尚未得到各国临床接受的情况下,国际化显然是与中药特殊性相违背的。资料显示,早在2000年前后,国家曾先后力推复方丹参滴丸、大川芎丸等7个中药,分别冲击美国FDA、欧盟的注册大门,但最终都无功而返。相反,欧亚一些天然药物并没有注明其来源于何种传统医药理论,只是标注治疗何种疾病,其业绩却可圈可点:对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高于我国的中药出口。

    在中药国际化问题上,中国企业也在尝试更有成效的发展模式。同仁堂通过合资、独资、特许加盟、连锁等多种合作方式,在海外成功建立了大批中医诊所和药店,每天有医生坐堂,为中药服用者提供专业指导。这一海外战略推行的最初十年,同仁堂出口品种从1993年的不足30种发展到130多种。到2008年前,同仁堂海外建店将达到100家,出口创汇达到6000万美元以上,出口产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到200个。在这样的背景下,天然药物生产企业实在没有必要为贪“中药”一个虚名,给自己背上沉重包袱。尽快与现代科技接轨,集中精力开发那些适应症针对疑难病症、市场适应面大、疗效更确切、具有明确的药物作用靶标和作用机理,以及毒性更低的优势产品,这才是他们的当务之急。

    (厉锋),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