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7年第25期
编号:11461685
第16届欧洲卒中大会影像学研究热点纵览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5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年第25期
第16届欧洲卒中大会影像学研究热点纵览
第16届欧洲卒中大会影像学研究热点纵览

     在2007年欧洲卒中大会上,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的识别仍是卒中影像学研究热点,另外颈动脉斑块影像学研究也是与会者关注焦点之一。

    磁共振灌注成像可用于急性卒中

    英国剑桥大学临床神经科学中心的Takasawa教授报告,评价急性卒中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状况时,磁共振灌注成像(PWI)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一致性较好。

    PWI诊断急性卒中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学术界对其反映脑组织血流灌注的准确性仍存在一定争论。尽管有研究显示,PWI与PET对正常人及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检查结果具备很好的一致性,但PWI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准确性仍缺乏验证。

    为此,Takasawa教授等对5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了PWI与PET直接比较。检查在卒中发病后平均16.3小时进行,PWI和PET检查平均间隔时间为46分钟。在PWI与PET检查间期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血流,显示血流无明显改变。同时还采集了T2加权序列。
, 百拇医药
    研究结果显示,对所有患者,两种检查方法得到的视觉灌注模式均相似。在磁共振检查感兴趣区域(ROI),PET检查示脑血流量(CBF)为2~71 ml/(100g·min)。在5例患者中,PWI与PET检查CBF结果存在强一致性,与PET平均通过时间(MTT)一致性也较好,说明PWI用于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值得信赖。

    CTA-SI有助于判断椎基底缺血者预后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临床神经中心Puetz教授介绍了CT 血管造影源图像(CTA-SI)在后循环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尽管MRI已经成为卒中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但受设备昂贵、检查费用较高、核磁禁忌证等限制,该技术在推广上存在明显缺陷。因此,近年来多模式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应用成为研究热点。已有研究证实,对于前循环梗死患者,CTA-SI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所显示的病变体积具有良好可比性,但后循环梗死与前循环梗死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有所不同。为了明确基于非增强CT(NCCT)和CTA-SI的后循环CT评分与患者功能转归是否相关,Puetz教授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
, 百拇医药
    该研究共纳入130例疑似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小时内接受了NCCT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研究者采用后循环急性卒中早期CT评分(ACPECTS)法对基线NCCT和CTA-SI、随访NCCT或MRI所示梗死范围进行评分。后循环ACPECTS共计10分,左右侧的丘脑、小脑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每累及一处减1分,中脑及桥脑每累及一处则减2分。

    患者中94例(72%)最终诊断为后循环卒中,10例(8%)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6例(20%)为非缺血性病变。对于任何缺血性病变,CTA-SI总体敏感性高于NCCT(65%对46%),但两者特异性相当(86%对88%)。CTA-SI对丘脑敏感性最高(45%),对中脑敏感性最低(13%)。根据CTA-SI后循环ASPECTS评分划分成10分、8~9分和<8分三组,各组患者中功能转归较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3]者比例分别为68%(49/72例)、63%(31/49例)和11%(1/9例)。
, 百拇医药
    研究者认为,CTA-SI对后循环梗死的敏感性虽然优于NCCT,但仍较低。以CTA-SI后循环ASPECTS评分低于8分作为衡量标准,可从疑似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中判断出预后不良者。

    预测急性卒中病灶扩大磁共振BOLD成像有用武之地

    除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外,也有研究开始探讨其他MRI技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应用。德国汉堡Eppendorf大学医学中心Siemonsen教授探讨了血氧水平依赖(BOLD)成像对急性卒中梗死体积增长的预测价值。

    BOLD成像可反映神经活动与血流动力学变化之间的密切关联,但该方法并非直接显示大脑皮层内部神经元的功能活动或代谢变化,而是反映具体刺激引起的特定脑功能区血流量及局部血氧含量增加。脱氧血红蛋白是一种顺磁性物质,能使局部脑组织T1和T2值减小,尤以减小T2值更为显著,使MRI信号下降。因此,BOLD图像低信号可反映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增加,也预示氧摄取分数(OEF)增加,低信号病灶与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的差异有可能预示梗死体积的增长。
, 百拇医药
    Siemonsen教授等纳入了100例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卒中患者,在其发病6小时内以及发病后1~11天进行MRI检查,包括DWI/ADC、定量T2和T2*成像,并获取BOLD图像(T2’)。对T2’病灶和ADC病灶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T2’与ADC不相符(T2’>ADC)预测梗死体积增长的敏感性为0.87,特异性为0.42,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2和0.74。该方法预测梗死体积增长比值比为4.59。尽管预测效果并非十分满意,但也为半暗带相关研究另辟了可能的研究方向。

    颈动脉斑块影像学研究进展

    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研究也是本次会议热点之一。

    来自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的Esposito教授报告,高分辨率MRI单用或与B型超声检查联合运用,在颈动脉易损斑块检测、颈动脉狭窄(CAS)患者危险评估中前景看好。
, http://www.100md.com
    Esposito教授等采用改良美国心脏学会(AHA)指南标准,根据MRI结果将颈动脉斑块分为Ⅰ~Ⅷ型病变,并探讨各型斑块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对85例CAS(>70%)患者进行MRI及超声检查,结果发现,有症状患者中不稳定的Ⅳ~Ⅴ和Ⅵ型病变比例高于无症状者(65.5%和20.7%对27.1%和2.1%,P<0.0001),有症状患者中存在低回声斑块者也显著多于无症状患者(78.8% 对30.8%,P<0.0001)。不稳定病变(Ⅳ~Ⅴ和Ⅵ型)与低回声斑块显著相关(P<0.0001)。

    另外,来自西班牙的Font教授利用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18-FDG-PET)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为双侧病变。研究纳入15例计划行动脉内膜切除术(CE)的单侧CAS患者,发现颈动脉炎性斑块会摄取较多的18-FDG,但摄取量与发病时间、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血管危险因素均无显著相关性。但是,计划行CE侧颈动脉与对侧颈动脉的18-FDG积累量显著相关(P<0.005)。随访100天时,对侧颈动脉FDG量仍持续增长,而他汀类治疗则使其18-FDG摄取显著减少(P<0.0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