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82129
药学教育的生存态势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13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7.13
     “我们专业是市场需求下的标志性产物,但学校开这个专业的时候可以说并没定好方向,充满了随机性,课程设置很不合理。”作为一家著名药科学校的第一届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小张对于当时的抉择仍然有些耿耿于怀。如今,毕业两年后,他和他的同学大多从事医药产品的销售,而与那个当时显得颇为时髦的专业——信息管理没有太大关联。专业设置的结果与初衷显然已经背离。

    这一幕不过是高考三十年后,我国药学教育进程中所呈现的一个小小缩影而已。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药学教育事业也有相当的进展。在药学专业在各综合院校纷纷兴起、办学规模不断创新高的同时,开设药学专业的院校过多,专业设置不科学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目前不少专家已达成共识并呼吁政府职能部门加快调整我国的制药行业和药学教育结构,新的药学教育模式正呼之欲出。

    规模之虞

    从曾经的“两院三系”到如今的“药学热”,中国的药学教育似乎显得虚火太旺,已经脱离了其需求本身。有数据显示,到2003年,我国有180所高校开设了本科药学教育,比1999年增长46.67%。其中,非独立药科大学(或药学院)和非医学院校所办药学院(系)占65.55%。面对这一新的变化、新的形势,我国药学教育界一直在探索一条综合性大学办药学教育的新路径。
, http://www.100md.com
    某综合性大学药学院院长对我国药学教育“多而不精”的现状深表忧虑:“在50年代,中国呈现‘两院三系’的局面。由于药学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大,每年都供不应求,许多高校纷纷上药学专业,现在已有200多所高校设此专业,这样就出现了师资力量薄弱,培养的学生水平不一、层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高层次人才培养更是缺乏,科研水平上不去。”

    规模的盲目扩大与专业的随意上马于专业发展本身而言,无异于“慢性自杀”。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朱依谆教授曾明确表示:“我们认为不符合条件的高校开办药学院、开办药学专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学院的建设不是一种短期行为,需要数十年的发展和积淀,复旦大学药学院就是经历了70年才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虽然药学院70年的发展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但社会的需求进步和新型疾病的不断产生对药学的教学和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药学教育要推行通才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举的方针,而药学研究则应坚持基础与应用并重。我们应借助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为学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与渗透,推动创新药物研究的发展。”
, 百拇医药
    从1951年开始在中国药科大学从教的彭司勋院士,可谓见证了国内药学教育的成长与变迁,对于目前药学教育的规模比拼现状指出:“药大从规模、专业、学科建设都积累了一定水平,已经从最早的100多人发展到10000多人,我认为规模不宜再扩大,现在应该是着重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争取出不一样的人才,为社会所用。目前别的学校还没有我们这种规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各方面所需要的人才,重点在于提高质量。

    专业设置之惑

    不难发现,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等一些新型专业在药科类学校或者学院里迅速的开设。在小张看来,自己的专业设置缺乏专业的系统规划,上马草率、显得比较急功近利,而达不到既有的初衷。而摆在药学教育学者面前更现实的问题是,目前的专业设置如何在严谨设计的基础之上,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用性人才与科研型人才如何兼顾培养?

    “我国的制药业和药学教育必须联合起来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做好科学技术的开发和资金的投入。药学教育应适应形势,加快专业的调整和规范,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沈阳药科大学校长吴春福教授曾经表示。
, http://www.100md.com
    根据我国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我国将由一个医药生产大国转变为医药强国,新药研制将由仿制为主向创制为主转移。可以预见的是,医药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一批研究型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还需要大批能够从事一线生产的高素质的社会服务型人才。因此,对于药学类院校而言,基于自身的优势和原有的特色,在办学模式、办学层次、办学规模上准确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显得非常重要,以避免一味求高(高层次)、求全(类型全)、求大(规模大)的发展误区。

    由中国药科大学承担的“21世纪初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则探索了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制”向“创制”战略转移的背景下,中国药科大学提出了两种类型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即研究型药学人才模式和应用型药学人才模式,并于2001年至2003年承担起对提出的两种类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的重任。学校突破了药学学科中单一化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框架,建立起了全新的化学、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更新了药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普遍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压缩学时,拓宽专业口径,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了有益的探索。

    而小张则一直有个梦想,希望中国的药学教育既国际化又贴近中国产业现实,既触觉敏锐,但又不浮躁。

    从最初的"两院三系",到今天的多层次、多专业的药学教育体系,包括"大本营"在内的药学院校走过了风风雨雨,为医药行业培养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时至今日,在我们拾起串串回忆的同时,也要理性地思考目前药学教育的生存态势及未来的命运。, 百拇医药(康义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