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考趣
编号:11494088
本草春秋--这些历史与中药有关 7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14日 网易博客
     7.服石时代

    在过去的几千年间,那个时代的人似乎是活得最有风度、最潇洒的——有时甚至潇洒得不像人了。

    在那时代中随便挑个日子吧。东晋的一个雪天。旷野中,有一人披件鹤氅,大袖飘飘逆风踏雪而行,雪花纷飞,依稀可见那人眉目如画。有人刚好看到了这一幕,不由得感叹了一声:“这真是神仙中人啊!”这声感叹,居然写入了《晋书》。

    雪中人名叫王恭,时任小朝廷的青、衮二州刺史。

    但这时如果有人走近这位活神仙,陪他走一段路,便很可能会发现,这神仙似乎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全身在不停地发着抖,如画的五官不时抽搐着,但又不像是冻的——尽管他在严寒里坦着胸怀、着双木屐,而鸟羽编成的鹤氅并不保暖——因为他头顶蒸腾着热气,没有一片雪能停留在上面。

    最奇怪的是,这位神仙眼神迷离,神情恍惚。
, 百拇医药
    但这神情当时人其实是很熟悉的,他们一眼就能看出,王大人定是刚服了药。

    服了五石散。

    服食五石散是魏晋时最时髦的习俗。

    此风为玄学宗师何晏所创。这何晏,先是被曹操收养,后来招了女婿,长得很奶油,并以此自喜:“美姿仪而绝白”、“行步顾影”,史载曹丕很讨厌他,其中有没有嫉妒的成分在内就不得而知了。鲁迅先生说他是“空谈的祖师”和“吃药的祖师”,“他身子不好,因此不能不服药。”先生没明说,他身体不好是因为长得太漂亮消耗太大——美男当然被女人喜欢,何况他也一样喜欢女人——《三国志》明言此公“好色”,时间一久势必掏空了身子,如时人评他的相:“魂不守宅、容若槁木”,帅哥几乎成了色痨。

    服石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但专家认为,五石散的源头应该是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两个方子“侯氏黑散”与“紫石寒食散”,原本用来治疗“五劳七伤”与“伤寒令愈不复”,何晏一日不知得了什么神启,把这两个方子合并加减成了五石散,带头吃起来。
, 百拇医药
    顾名思义,五石散就是五种矿石配成的散剂。一般说法,指的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和赤石脂,有人说另外还有一种含砷矿石。且不说砷化物毒性很大,仅这五种温燥矿石的药性就已经很强烈,服用后人体必然燥热亢奋;这种霸道的兴奋对于虚劳病人作用很明显,如果用于房事,便能壮阳。何晏服它,最早取的应该就是这种效果。假如张仲景地下有知,见何晏如此巧用自己的药方,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反正服用五石散后,风流的何晏快活极了,兴头上还说了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另一些得了滋味的人也加油添醋,一吹再吹,简直把五石散吹成了长生不老药。

    妙人儿如此赞誉,于是此风大行于世,而且一行就是几百年。

    服五石散其实是很麻烦的。吃药之后,必须疾走狂奔,闹出汗来散发药性——称为“行散”。而且很痛苦,散发之后全身火热,之后又发冷——这是自然的,因为先前的热不过是提前消耗能量罢了。对付这冷却不能喝热汤,也不能多穿衣(事实也穿不了厚衣,发烧之后皮肤敏感,易磨破,只好穿些轻薄宽大的,倒也由此形成了魏晋穿衣潮流,留给后世一种飘逸的印象),用鲁迅的话说,“倘穿衣多而食热物,那就非死不可。”总之,服石之后要“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越冷越好,除了酒要温的。简直有点像自虐。
, 百拇医药
    王恭有服石习惯,所以那日雪中漫步很可能正在行散。《世说新语》记载那时他是坐肩舆的,不同《晋书》所云“涉雪而行”,可能是那会王大人已经发散成功,命人扛回家喝酒去了。

    但仅是麻烦、痛苦还好说,服五石散还很危险,极易中毒,如寒热时作、全身疼痛、痈疮溃烂,暴躁癫狂痴呆等,反复发作经久难愈,甚至致残丧生。医家称此为“寒食散发侯”,还出现了专门帮助发散和解毒的药方,有名的就有二十余种。然而再多的解散方书也不能避免服散中毒,谁也数不清几百年间究竟有多少人死于这五石散。编了《针灸甲乙经》的名医皇甫谧,自己就是服散不当,七年后还得在隆冬腊月脱光了嚼冰块来压制毒性,吃尽了苦头,甚至想自杀,提起五石散就咬牙切齿的——最后还是治不好,委顿而死。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是感慨:“宁食野葛(一种毒药),不服五石,明其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

    如此猛烈凶险的五石散,为什么还能一代代风行下去,王恭他们,为什么热衷于往嘴里倒这些要命的石粉呢?
, 百拇医药
    想长生?笑话!几百年来只见吃死的,没听说谁吃成仙了,这理由不够充分。想壮阳?这种心态的人或许不少,但也不是人人如何晏那般好色啊。那么到底为什么服食五石散呢?比如你,王恭?

    王大人如果听到这问题,也许只会斜睨一眼,便高高抬头,鼻孔“嗤”的出声气,扭身就走——懒得理你。服石,需要理由吗?不是人人都能服用这五石散的,得知道,这些玩意儿好贵啊,服石,是身份的象征呢!再说,历代名士,不是都服五石散的吗?我若不服,别人怎么看?还算名士吗?

    是啊,历代名士都服呢。何晏、王弼、夏侯玄······还有,嵇康。

    嵇康又是为什么服五石散呢?

    好像他服食五石散倒是为了想长生——毕竟这东西刚流行不久,受荼毒的人还不多,世人对此还有些幻想。

    史载嵇康“性好服食,尝采御上药”。他在诗文中也常提到修仙,如在《养生论》中他认为虽然神仙“禀之自然”,不是强学可成的,但如果“导养得理”,那么“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还是有望实现的。并且诗文中有种自傲,觉得自己不是凡人,应该能修成正果:多有“俗人不可亲,松乔(传说中的两位仙人)是可邻”、“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之类言辞。对如何养生,他也有一套理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还常常拜访高人,学习长生之术。
, 百拇医药
    但有个高人却一眼看出了嵇康别说修长生,连性命都可能难以善终。

    苏门山中有个著名的隐士孙登,嵇康曾随其云游采药,但这孙登总是默然不应嵇康的任何问题。最后要分别了,嵇康无奈地说:“先生竟无言乎?”您真的一点教诲也不给我了吗?孙登终于开了口:“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意思是你虽然才学很好,但见识太少,在当今这个世道想保全自己,难啊!

    “今之世”——那到底是个什么世道呢?

    十六国后赵的建立者,羯人石勒,很看不起嵇康所在的那个时代,讥笑说:“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东汉末年来,围绕着那张残缺的龙椅连接上演了一幕幕残酷的政治斗争。嵇康采药时正值司马氏集团得势,摩拳擦掌准备篡魏。司马氏比曹操当年更要阴狠毒辣,举起屠刀来肆无忌惮——连皇帝都敢杀还有谁不能杀?《晋书》中“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短短一句话,包含着多少的恐怖和悲愤!第一代服散名士何晏、夏侯玄,就是死在了司马氏手中。
, 百拇医药
    曹家的衰微已经不可挽救,形势越来越明朗,司马氏离宝座越来越近。他在迈出最后一步之前,需要试探人心,就像当年赵高指鹿为马那样。一手提刀、一手捧着爵禄的司马四顾朝野,第一个进入视线的当然是处于风口浪尖的名士——来自名士的拥戴鼓吹向来是最有力的。

    然而既是名士,是非善恶是一定要分明的,假如能认同司马那套卑鄙阴险的做法也就不能算真名士了——其实连何晏也不是那么不堪的,不过是修史人识时务站到司马那边罢了。现在,刀锋指向嵇康他们了——怎么办呢?

    当时有个最著名的名士群,“竹林七贤”,嵇康就是其中之一。司马氏淫威之下,七位大名士慢慢分化了,已经有人主动投靠了司马氏,最坚定的只剩下了嵇康和与他齐名的阮籍,还有那个大酒徒刘伶。这几人中,嵇康与阮籍压力最大,因为他们与曹家有特殊的关系。阮籍与曹家是世交,自然心向曹魏;而嵇康,干脆就是曹操的曾孙女婿。

    重压之下,名士自有名士的办法。喝酒。喝他个天昏地暗,喝他个不省人事!
, 百拇医药
    这法子阮籍用得很好。司马昭曾想与阮籍联姻,希望让儿子司马炎——后来的晋武帝,娶阮籍的女儿;阮籍得知此事后,一连醉了六十日,使媒人根本没机会开口,总算是躲了过去。平日里更是呼朋唤友狂饮滥喝,竹林七贤的名号其实大半是喝酒喝出来的。《世说新语》记了件至今看来还不可思议的事,七贤之一,阮咸,阮籍的侄子,有次与族人一起围地聚饮,大瓮盛酒,一群猪闻到酒香走了过来,毫不客气地伸进鼻子也喝了起来,诸人正喝得开心,竟不去理会,在同一个瓮里人喝人的猪喝猪的,直到酩酊大醉。这阮氏族人中,可能也有阮籍在内。

    嵇康自然也喝酒,但似乎酒到了他这里效果并不是很好,起码没有起到避祸的作用。

    名士中也有奸细,钟会就是一个。他善于观风向,很早就投到司马门下,经常来名士间套话刺探,得料后便怂恿司马下手治罪。这招在阮籍面前失效了,因为他每次出现,阮籍都是一副东倒西歪的醉猫相,连话都说不成气。

    可当他走到嵇康面前时,嵇康并没在喝酒,而是在柳树下打铁——据说他家境不富裕,要靠打铁补贴家用。嵇康当然知道钟会是个什么角色,理也不理,顾自干活。过了很久,钟会无趣要走。按说走了也就算了,你嵇康一句话没说,倒也保险,可他最后忍不住,刺了钟会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钟会回答也妙:“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冷笑着咬牙走了。
, http://www.100md.com
    不装醉还捅马蜂窝,其实嵇康自己也明白这样会招来祸事,他曾说过:“(阮籍)口不言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也曾说过自己“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他岂不知在这世道只有像阮籍那样口不臧否人物,最多翻个白眼才是安全的,可硬是忍不过、改不了啊!

    孙登应该就是看出了嵇康的这种性格。他的临别赠言另有一个版本:“君性烈而才俊,其能免乎?”说你嵇康难免于今之世,是因为性子太刚烈,你自己写得很好:“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但只是空话——你的血太热,根本不能忘情世事,怎么能修道养生?

    然而嵇康直到临终才不得不叹服孙登的预见之明,他一直固执地认为自己应该是能修长生的。这也许就是他不像阮籍那样不要命地喝酒的缘故,在他看来,酒喝多是伤身的,正如他在《秋胡行》中写的:“酒色何物?自令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多喝伤身的酒,不如服养生的散,嵇康喝酒节制,从不昏醉。

    当然,阮籍他们喝酒并不仅仅是为了避祸,更多的是为了宣泄痛苦。文章开头的那位王恭曾经提过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阮籍何如司马相如?”有人答得好:“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阮籍心中的痛苦郁闷岂是司马相如可比啊!
, 百拇医药
    可刚烈的嵇康胸中垒块比一般人要坚硬得多,寻常酒水是化不了的,好在为养生而服食的五石散多多少少帮他化解了一些。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何晏此语其实有据。药性散发之时,尽管肉体很难受,但精神却可以进入一种茫然恍惚的迷幻境界,俗世间所有的烦扰愤懑,都随着热气泄出了体外。那一刻,似乎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什么阴谋、政变、血腥、哭叫,甚至父母妻儿,统统化为乌有,浑不知今夕何夕,只觉得天地间一片混沌,而自己则在这混沌中浮沉偃仰。肉体越是难当,可能这种感觉越是爽快,全身燥痛之时,似乎能感觉到灵魂破皮而出,融散在无边的宇宙之中,真正与天地合为一体······这种体验是喝再多的酒也达不到的。

    直到药性散尽,才颓然醒来,抹一把冷汗,长叹一声,跌坐在肮脏的泥地上。

    内心深处,嵇康到底是为了长生,还是为了感受这淋漓痛快而服散的呢?
, http://www.100md.com
    发散时的感觉是与何晏嵇康等人的思想极为合拍的,或者反过来说,可能就是这种感觉使嵇康他们一头扎入了神秘的“玄学”。

    魏晋玄学,听起来就很玄,解释起来也许更玄——那么多名士都说不大清楚呢,其实基本内容不过是道家老庄那套。老庄向往的就是这种“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玄之又玄”的虚无境界。名士提倡,加上五石散的配合,一时玄风大盛,成了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潮。

    历史长河中,这却是个极大的倒退。

    国家本是精神的产物,一个国家必须有一种立国的思想。大而言之,这种指导国策的思想直接决定了一个政权的盛衰。当年秦能一统天下便得力于法家不少;汉初天下疲敝,黄老清静之术正宜于休养生息;国力恢复一些后,为集权中央,法家申韩之术重新抬头;但法家服务的终究只是治权阶层,毕竟不够光明,仅凭强压势必不能长久。于是武帝罢黜败家,尊崇儒术,尽管多受人讥“外儒内法”,但毕竟从此儒家走到了台前。众说中儒家目光最远,欲以仁义泽被苍生,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用钱穆的话说,正是“一步踏实一步、一步积极一步。”
, 百拇医药
    到了汉末却刮起了一阵逆风,一步步踉踉跄跄地退了回去。先是由东汉经学儒术退为法家,如曹操的“用法峻急,有犯必戮”、“魏武好法术”;没几十年,法家又退回了道家——而这回的玄学道家已远不同当初的黄老道家,黄老是在上位者尽量不扰下民,无为而治,而玄学却更多是社会中坚——名士——的避祸之术,空谈玄虚口若悬河,看似高妙,其实不过只是如鸵鸟一般在风暴中把头埋入了沙堆。保全自身已是不易,此外哪来精力顾及劫难中的百姓黎民?

    但这样的逃避又何曾是嵇康阮籍他们的原意?《阮籍传》云“籍本有济世志”,阮籍有诗:“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颜闵为谁?孔门高弟颜回、闵子骞也!明显,阮籍年轻时曾有一番雄心,想用儒术兼济天下。何况学不会阮籍的忍耐术的嵇康,胸中的血应该还要更热呢。

    而他们最终留给后世的印象却是毁坏儒家礼教的典型。

    礼教在东汉时原本就被那些腐儒搞得繁琐零碎令人难耐了,现在又成为了野心家打击异己巩固贼赃的工具,于是他们干脆豁了出去,想把受侮辱的礼教砸个粉碎,好过用它来害人。所以把嵇康他们赶入玄学小道的,绝不是五石散。
, http://www.100md.com
    其中甘苦,鲁迅先生已经说得很明白:“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后世看魏晋名士,看嵇康阮籍,都是一副放浪形骸鄙夷礼法名教的洒脱,看到他们狂饮、服散、光身、长啸、青白眼,却很少明白他们心中的痛苦。

    也怪他们排遣痛苦的方法太名士气了,不能不使后人被表面的潇洒旷达所迷惑,而常常忽略了背后的心酸。

    阮籍出游,行到山穷水尽之处,不再有路,悲从中来,捶胸顿足放声大哭。
, 百拇医药
    刘伶乘着鹿车,载着酒一路喝去,让人扛着铁锹跟着,说:“死便埋我。”

    嵇康则光着膀子对着熊熊烈火,狠狠地锤打着通红的铁块。

    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饮酒、服散······

    就算有一只巨手一直在蹂躏着这块多灾多难的大地,也得休息片刻。晋夺了天下后,满目疮痍的大地摇摇晃晃,终于慢慢稳了下来。刘汉、曹魏俱已成为劫灰,替代之间的恩怨也随着杀戮老死逐渐变得淡泊。板荡多年甫得安宁,举国上下好了伤疤忘了痛,开始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习俗越来越豪奢,风气越来越萎靡,世家子弟不用苦学、不用力行,仅凭门荫,便可平途进取坐致公卿,如此一步到位,精力无处可用,闲暇无聊,人人学起了名士。

    他们按着自己苍白肤浅的理解来回味从前的时代,来描摹当年的名士。对着镜子,蘸上胭脂水粉抹上几笔,把镜中人想象成前代的风流名士;又根据涂改过的镜中人重新打扮自己,摇摇摆摆,从此自己也应该是一位翩翩名士。对镜自照,是那么的陶醉,那么的欣慰,即使不久重燃战火、仓皇渡江,也一样提醒自己,天下第一要紧的是先做个名士。
, 百拇医药
    再明亮的镜子也只能照出皮肉,无法映出真名士的筋骨热血,更无法传达刻骨的疼痛。

    可后起的名士其实并不想真切地体会那种疼痛,他们自有一套说法。还是那位王恭,有句名言流传至今:“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他可知道:嵇康胸中自有一部《离骚》!

    当然,名士最好还得服五石散。这习俗甚至传到了北魏鲜卑族。孝文帝时朝野流行服散,一日有人躺在路中,宛转称热,说是服散石发;别人看他不像吃得起五石散,便问他何时服的石,他答:“我昨天吃的米里面有石头,现在发散了。”

    且莫笑他,王恭服散与他难道区别很大吗?

    服散确实是件可笑徒劳的事。

    伤身的酒能救阮籍的命,而那些石头却挡不了司马昭伸向嵇康的刀。
, 百拇医药
    钟会的谗言与嵇康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的高论,给了日夜想做商汤王、周武王的司马昭足够杀他的理由。

    原本司马昭看这群名士就已经很不顺眼了,自己煞费苦心高标礼教已经够辛苦了,连“忠”字都不大敢提,说来说去只能绕着“孝”字做文章,可你们这群酒鬼还老是阴阳怪气地放炮。不过那群人里还是有识相的,连阮籍不都老老实实给我写了劝进表了吗?就你嵇康最硬气,想征辟你做官为我司马家做事,给你机会改过自新,你却大摆臭架子,连同伴劝你出仕都一口回绝了,还洋洋洒洒写了那么长的文章与他绝交,看来是留不得了——杀一儆百!

    正好你嵇康交友不慎,交了那个不孝的朋友吕安,还硬给他辩解,交情不错啊,那就一块儿到地下做你的名士去吧。

    嵇康盘膝坐着。

    他今天没喝酒,也没服五石散。他感到从没有过的清醒。
, 百拇医药
    从此再也不需要这些东西了。他再也不用一次次劳而无功地逃离这个龌龊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今天终于要彻底释放他了。他应该记起了《老子》里那句著名的话:“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嵇康仰起头,看看天。天气不错,有风,有太阳,不冷,也不热。

    他低下头来,眼光扫过四周。他这是坐在一个高台上。台下,全副盔甲的武士拼命用手中的枪杆戟杆抵挡着一浪又一浪涌来的人潮——不知有多少人嚎啕着、喊叫着、咒骂着想扑到台前——被咒骂的那几位官员则缩在台子边缘的一张黄案后,垂着头,满身大汗却一声也不敢出;还有很多人手里高高举着酒壶,声嘶力竭地呼唤着自己的名字。看着那无数张泪流满面的脸,嵇康突然觉得心中一热,但随即又仰起了头。

    阳光斜斜照着。应该还有点时间。

    他突然开口:“取我的琴来。”他说得很轻,但所有人都听到了。全场立时一愣,嘈杂声少了很多。
, 百拇医药
    “铮——”嵇康随手一拂,高台似乎震了一下,台下人的呼吸都为之一顿。

    有只乌鸦从高台上飞过,大家都听到了扑腾翅膀的声音。一片黑羽飘了下来,落在嵇康面前。

    嵇康闭上眼,信手弹去。似乎有一朵乌云从他的琴弦间升起,慢慢升到空中,天色也好像暗了下来,乌云中隐隐有风雷之声,又好像有马嘶人吼、兵戈交击之声,还似乎有人在乌云深处纵声长啸······众人屏住呼吸,只觉得身处古战场,周身寒飕飕却又心情澎湃,连那些蹒跚的老妪都觉得浑身血液快沸腾了,恨不能抓起什么随便找人打一架。

    琴音越来越高亢,那朵乌云越升越高,忽然,砰一声在空中炸开了。

    天还是那块天,阳光直射了下来。

    嵇康把琴推了出去,长叹一声:“《广陵散》于今绝矣!”

    他紧闭双眼,再不说话。

    这时,一双毛茸茸的大手提起了那把雪亮的鬼头刀。

    2007.5.13, http://www.100md.com(phyn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