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67196
对师承后续工作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64期
     徒弟:应常想“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中医学理论深奥,经验性极强,在学习上仅靠师生间的口授笔书,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传统中医药教学强调“医者,意也。需用心体验才能得其旨趣”。说明要继承好老一辈的经验,“心悟”是极其重要的手段,这又必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三年时间要想得到导师们的全部学术真谛是根本不可能的。有鉴于此,高徒们应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情怀,做到“出师莫出门”,经常关照导师们的生活起居,用足够的时间侍立导师左右,用心体会,仔细揣摩,才能弥补时间短造成的不足,继承到导师们更多的“真经”。

    单位:应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高徒们的出师使中医队伍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高徒群。这个群体人数虽少,但整体素质高,加之三年的特殊锤炼,他们应该是临床工作中的“好钢”,如何把他们用在刀刃上,对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对高徒的工作应本着“继承什么,安排什么”的原则,使他们能够有机会进一步整理、总结、消化导师的经验,把它同化为自己的心悟,真正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二是用人单位不要以为“师徒合格账已了”,应站在战略的高度给高徒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条件。三是要给高徒们施加“压力”,委以重任,使他们产生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当好中医医、教、研的排头兵。
, http://www.100md.com
    政府:莫要等到导师老了才给他们配助手

    高徒的年龄大多在四十岁左右,如何把他们从上辈手中接过的知识和自己积累的经验传下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没有理由再等到他们成了“老中医”却没有精力的时候才来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现在就给高徒们配备助手(其他学科领域,四十岁左右带研究生、助手已是常事),高徒们一面带助手,促使自己不断得到导师们的教诲,又不断地总结其经验,丰富着自己,反过来又用这些丰富的知识去带教助手,这种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教—学—教”的师徒承传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制度,中医药学术经验就会代有传人,发扬光大。

    导师:应有“送佛送到西”的情怀

    高徒出师后,导师们有理由稍事休息。但日月如梭,逝者如斯,对一位名老中医药专家来说,迟一日总结经验,就有可能导致全部经验的轶失。因此,导师们不仅仍要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还要有“送佛送到西”的虔诚信念;不仅要对出师的高徒们经常耳提面命,还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以民族的利益为重,为中医药事业的兴盛,尽可能地带好一批又一批的高徒。
, 百拇医药
    国家:应当允许开点“地方粮票”

    由于种种原因,地方名老中医药专家(特别是一些个体执业者)的学术经验得不到继承和整理,一些绝技、绝活一再失传。因此,师承工作仅有国家级还相当不够,国家在无法承揽全部师承工作的情况下,应允许使用“地方粮票”,让各省、市、县遴选确能代表本辖区水平的名中医药专家,配备好相应的助手,给予相当的待遇,使之在全国形成一个以国家级师徒为“纲”,地方师徒为“目”的“国家名中医药师承网络体”,这样,无疑对发现地方人才,完善师承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师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在遴选继承人时存在论资排辈趋向,过分强调职称资格和临床工作年限。实际上只要文化功底深,悟性高就行了,自己的经验多了反而对外来经验产生“排外”作用,不利于学术经验的吸收,人们常说“白纸好绘画”是有道理的。其次在师徒关系的确立上存在“拉郎配”,影响了师徒承传关系。三是文字工作太多,师徒们很多时间消耗在了“作业”的完成上,耽误了临床实践。四是时间太短,要想“全面继承”还需要增加一定时间。, http://www.100md.com(张毅 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